■记者 彭耕耘
泉港区获评第一批中国长寿之乡,与宁德市柘荣县一道成为福建的长寿“双子星”。听到这一消息,很多人感到惊讶。
有的说,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没想到我们身边就有“巴马”,要学养生,也不用千里迢迢到广西巴马瑶族去取经了。
有的说,反差真的有点大,在这个全省石化重镇能出人瑞寿星,确实超乎想象。在一些人的刻板印象中,石化基地空气会有点味道,滩涂海水会有点锈色,排污对环境会有较大影响,所以周边并非宜居之地。
然而,事实给出了相反的答案。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组织的专家组,深入泉港实地考察,走家串户与村民聊天,到化工厂区周边进行指标检测,到民政部门、卫健部门查核档案数据,最终发现泉港民众长寿的代表性、长寿的整体性、长寿的持续性,都达到或高于评定标准。
经过初评、复评,经过专家的严格考评打分,泉港最终把众多竞争对手甩在后面,捧得了“中国长寿之乡”的金招牌。
夺冠之后,泉港的长寿之路还在延续。按国际标准,百岁老人要达到十万分之七点五。2013年刚参评时,泉港有百岁老人39人,刚好迈过了这道红线。而去年年底,民政部门再次摸底统计,泉港百岁老人达到了75名。9年间百岁人瑞增加了一倍,而八九十岁的老者在各村落都比从前大大增加。
论地理位置、论自然条件、论经济基础,比泉港优越的地方很多,在评比中,为什么偏偏是泉港胜出?为什么泉港能够保持住“中国长寿之乡”的招牌,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耄耋老者在共同拭亮这一金招牌、增添这一称号的含金量?
兔年立春之日,笔者随省内外作家组成的采风团,一道到泉港,探寻这个滨海之城的“长寿密码”。
密码一:呵护蓝天碧水净土,让石化之城成为宜居之地
▲泉港成为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和海峡西岸石化产业先导区(庄国辉 摄)
石油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工业的血液“。为了改变福建工业”贫血“的状况,决策者们把眼光投向了泉港。这里依山傍海,有“中国不多、世界少有”的可停泊30万吨巨轮的天然良港,水深港阔,航线可通达中东沙特等产油区。这里腹地平坦,地基坚实,邻近福厦公路与漳泉肖铁路,陆地交通便捷,正是布局石化产业的理想宝地。
1989年1月6日,中国石化总公司与福建省政府签订合资建设福建炼油厂(福建炼化的前身)协议书。石化项目正式落子泉港,让福建彻底告别了 “不产一滴油”的历史。
三十多年来,福建炼化、联合石化历经多次创新转型、扩容升级,但企业始终没有忘记泉港人民付出的牺牲与奉献,没有忘记泉港这块沃土支撑着企业发展的恩情。因此,企业始终把环保放在心上,牢记“维护生态环境就是给人民谋幸福“,坚守排污降耗的底线,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公司投入上百亿元对生产装置进行环保设施改造,运用先进工艺技术并严格管理,优化生产装置运行,把能源资源消耗和排放量降到最低,以确保清洁生产和达标排放。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公司对照法规条款,增强红线意识,严抓在运装置的管控和稳定运行。经环保部门的严格核查,由泉州市环保局审批,公司取得新版排污许可证。在联合石化人眼中,新证既是“通行证“,更是警示书,要求企业务必认真执行许可排放限值和环境管理要求。
以往走近炼油厂区,空气中常会闻到刺鼻的味道。如何将这种味道彻底消除?福建联合石化公司不惜成本,上马了中石化系统首套超级克劳斯工艺硫黄回收装置。这一重要环保配套项目的成功投产,使福建联合石化硫黄回收能力最高可达44万吨/年,确保在各种工况下含硫气体零排放。
除了硫黄回收,公司还实施了烟气净化、火炬气回收等多项碳减排项目。公司情系驻地,积极参与地方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陆续投用丁二烯尾气回收、油气回收等治理项目,其投放的产品,提前完成了国六标准气柴油升级,为我省减少汽车尾气作出了贡献。
公司首创环保行为指数和环境健康委员会机制,通过指数的监测考评及委员会的常态化议事审核,确保环保风险的及时管控,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如今,位于泉港的石化生产装置区成了一道亮丽风景。蓝天白云下,巨大的炼塔和储油罐格外壮观,显现了“石化明珠“的硬朗美感。石化园区绿树红花相映美,身穿深蓝色工装的石化员工在花园一般的厂区里工作。这幅现代工业与自然生态和谐相融的画卷,成了参观者竞相拍摄的佳景。
“这里的空气真新鲜”,从山东济南来到泉港采风的作家逄春阶,在泉港逛古街,看盐场,品小吃,沐浴海风,尽赏蓝天,临别之际,颇为依依。他说最舍不下的是这里的好空气,真想多吸几口,“要是能把泉港的空气带到济南就好了”。
“泉港的环境质量之优,连鲍鱼都知道。” 惠屿村养殖户高美锋对此深有体会。鲍鱼对海水水质要求高,且适合的生长水温在16至22摄氏度之间。山东荣成的养殖户看中了泉港的优良水质与适宜的水温,便与惠屿村达成了鲍鱼“南北对调”的养殖方式,每到冬季,几百万、上千万头的鲍鱼,即乘水船“南下越冬”。鲍鱼南下泉港,与大雁南飞衡阳一样,成了冬天里寻求温暖的独特景象。
▲泉港石化基地灯火璀灿的夜景(庄国辉 摄)
密码二:保障民生福祉,让群众过得安心舒心
研究长寿的专家指出,从世界范围看,被公认为长寿之乡的地方,大抵分为自然生态型、)水土元素型和经济发展型。与前两者不同,经济发展型的最大特点就是经济发展快速,已积累一定社会财富,得以提供更多保障和福利,使民众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泉港已成为中国少有的经济发展型“长寿之乡”样本。这与当地党委政府注重民生福祉,致力于保障社会事业是分不开的。
▲后龙镇前峰村群众在乡村休闲公园健身(庄国辉 摄)
▲锦绣公园举行的跑步健身活动 (庄丽祥 摄)
不唯锦绣公园,泉港区还建起了配备慢道、观景亭、园林小品的规模宏大的植物园,泉港母亲河坝头溪流域综合整治后,形成了“一脉五区多景”,两岸整齐的溪堤利于散步,昔日荒芜的杂地,变身为25万多平方米的菜堂湿地公园。同时在城区各个角落建成了15个小而美的口袋公园,让市民推窗见绿,家门口即能锻炼。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泉港注重孝道文化的传扬。在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同时,党政部门一直惦记着”一老一小“,”小“就是大力发展教育,办好幼儿园、小学、中学,让下一代健康茁壮成长,为祖国培育人才。”老“,就是发展老龄事业,投入大笔经费,加大敬老院、社会养老机构、老年医疗窗口及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建设,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让老年群体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目前泉港有70多个居家养老服务站、1所综合福利中心、6所乡镇敬老院,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紧急救援、精神关怀、康复护理等服务。它们成了泉港老年人的“第二家园”。
为了不耽误老龄患者、危重病人的施救,泉港区的医院在我省率先尝试实行“先住院诊治后付费“制度。该区还在全市率先实行高龄老人补贴制度,全区老人按照70至79周岁、80至89周岁、90至99周岁、百岁以上4个年龄段发放高龄补贴。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均发放养老金,老人们真正享受到“老有所依”。
该区逐步推广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各定点体检医疗机构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组织医疗队进村给老人体检。
兔年开春,阳光明媚的午后,后龙镇土坑村老人刘秀珍就出来土坑古建筑前的小广场散步活动。老人虽然已经93岁了,但依然身康体健,不仅生活能自理,还经常串门与邻居聊天。村支书郑珍英说,海边的老人劳作习惯了,都闲不住。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要么帮家里打理卫生,收拾家务,要么帮着剥海蛎,做些简单的活路。虽然老人们感到身体没问题,但村里还是“逼”着老年人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免费体检,以及时排查消除健康隐患。”
说起逢年过节的看望慰问,重阳节的聚会活动,家门口的“送医、送法、送健康”义诊,91岁的刘德良老人扳起指头,一桩桩都记得很清楚。看到区镇干部时常上门关心、嘘寒问暖,老人觉得“暖心又安心”。
▲泉港锦绣公园美景 (林弘梫 摄)
密码三:倡导文明和谐乡风,传扬团结进取家训,让老年人欣慰开怀
泉港人仁义豪杰,古风淳朴。笔者在泉港采风期间,因为没有交通工具,泉港二中的教师朱建忠就放下手中的事情,开着私家车载我们到惠屿、涂岭、后龙,前前后后忙乎了两天,晚上只睡三四个小时。这次采风团的相关活动事务,都是泉港文联、作协的骨干们义务帮忙的。
朱建忠也是当地知名作家,他带我们观赏了涂岭镇樟脚村的传统元宵习俗——游龙灯。他说,这是最能代表泉港过节民俗的活动,你们一定得看看。
▲泉港板凳灯龙 (陈嘉纬 摄)
灯龙,寓意着添丁进财,还能消弥乡里纷争。泉港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林进辉说:“古时候,各个姓氏之间为了争土地,常发生一些打斗事件。但在这个地方没有争执,把各个姓氏串在一起,这本身就是和谐团结的一种表现。在樟脚村,每生一个孩子就要增加一盏灯笼。灯龙在全村游走,会得到全村人的庇护和祝福。”
樟脚村的“灯龙”习俗代代相传,而峰尾古城的刘培琪进士第,诚平村卢琦故宅,廻澜书院等宗祠故宅,以及后龙镇土坑村的闽南古建筑群则彰显了修文习武、兼济天下的进取精神以及孝老敬亲的族规家训。
朱建忠告诉我们,到泉港不能不看“土坑古民居”这个国家级文保景点。据载,600多年前的明代靖难之变后,兴化(今莆田)的贵族刘宗孔携眷渡海到湄洲湾南岸避难。其后人刘端弘、刘端瑜靠海上运输发家,成为富甲一方的巨贾。刘氏兄弟不满于民间称之为“土富”“刘百万”,认为这暗讽其为没有文化的暴发户,便发愤要让后代修文习武,效力国家。于是他们在土坑修建富有闽南建筑特色的住宅群时,特地建了四处学堂,文为“选青斋”,武为“凌云斋”,族人在严谨开明的家规管束下,能文能武,学商两兴。几百年来,刘氏人才辈出,单是明清两代,中榜进士、晋升仕者就高达70多人。“代代皆有入廷为官司者”,单是清一代,就中了十一个武进士,族人刘开泰更官至江西南赣总兵钦赐提督。
在刘氏宗祠中,我们看到刘氏先祖留下的25条家规,其中的“敬先祖”“敦孝弟”“隆师傅”“尚俭朴”“务辛勤”等条款。它们对族人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约束和指导作用。
村支书郑珍英介绍说,每到清明时节,刘氏族人都会争取回乡祭祖,重温族规,回顾先祖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表达孝老敬亲的体恤之情。同时年轻一辈还竞相出资,让年长者一起聚餐,品尝敬老宴。
看到年轻一代有出息,事业有成,睦邻友好,这是最让老年人感到欣慰的。而尊老敬老在泉港的蔚成风气,更让老年人备受尊崇,倍感尊荣。在闽南,人们常说“好头不如好尾”,人们看一个人是否有福气、是否成功,常依其年老的生活状况来评判。而泉港的老年群体,便是“老来福”的生动样板。
郑珍英手上有份今年1月份7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生活补助发放清单,她对各家各户老人的健康及生活情况都一清二楚,“目前村里连细妹老人已经100岁了,90岁以上的老人有25位,80岁以上的老人有45位。”郑珍英说,“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些老人都是我们的宝。能让老人家过得称心愉快,我们也跟着高兴。“
▲土坑村古民居建筑群落承载着孝道礼仪等传统文化 (林劲峰 摄)
来源 | 泉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