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黄河“几字弯”上的水和田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随着九曲黄河来到“几字弯”顶部,巴彦淖尔雄姿英发,尽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当马背上响起抒情的蒙古长调,只见火红的萨日朗蔓延到天边,奔赴一场敖包相会的约定。

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我们一同来到祖国北疆,走进蕴藏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之中的绿色传奇。

——“几”作为形状,是大自然造就的几何之美。

水的灵动,田的肥沃,正是黄河“几字弯”赠予巴彦淖尔的勃勃生机。

水叫乌梁素海,蒙古语意为“红柳湖”,原为黄河故道,现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因为它的存在,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东进的脚步才被阻拦于包头以西。

田是河套灌区,是我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这里的引黄灌溉始于秦汉,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如今,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塞外粮仓”让“中国饭碗”更丰盛。

肩负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巴彦淖尔却曾经被严重污染,乌梁素海出现8万多亩、持续近5个月的大面积黄藻。

湖水“病得不轻”,问题源头直指岸上。过度开垦、矿山开采、污水排放,使流域内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功能退化,“自然之肾”俨然成为“生态之患”。

对此,总书记牵挂在心,多次谈到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一湖两海”污染防治问题。

在全国两会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从2018年强调“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到2019年明确“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进行综合治理”……

“乌梁素海我作过多次批示。现在看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还要久久为功。”2021年的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的提法,更让在座的代表耳目一新。

坚持系统观念、协同增效,实施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从保护一片湖到保护整个生态系统,如今的乌梁素海,碧水沧澜、百鸟翔集,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几”作为数量,是数代人传承的精神之美。

黄河“几字弯”,绿色“三北情”。

三北大地,有这样一座“绿色长城”,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跨越13个省份,东西纵横4480公里,总面积435.8万平方公里。在黄河水灌溉的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感慨,像“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这样的重大生态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干成。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长远大计出发,决定在我国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和东北西部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揭开了我国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治理修复的序幕。

40多年来,三北工程主攻防沙治沙,通过草方格固流沙、封沙育林、人工造林种草等举措扼流沙、阻强风、挡狂沙,数千万亩沙地变为良田、果园和牧场。三北工程累计造林保存面积3200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84%。

2018年11月,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三北工程建设是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一道绿色长城,几千里生态屏障,一种执着精神,几代人接续奋斗。

在漫长的荒漠化防治实践中,三北精神如一盏灯塔,点亮一代代治沙人艰苦奋斗的路。八步沙林场职工、“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塞罕坝机械林场护林员……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一双双手、一铲铲土,每一寸绿都来之不易。

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是黄土地上每一个人的责任。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几”作为符号,是母亲河孕育的文明之美。

保护黄河“几字弯”,也是守护流淌着的中华文脉。

从天地玄黄中走来,黄河哺育了炎黄子孙,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农耕文明,从西周何尊上的“宅兹中国”,到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从宝塔山下的黄河大合唱,到强渡黄河的冲锋号音……黄河奔腾,中华文明也从未断流、一脉相承。

而长江、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却曾因过度开发而病得不轻。两大水系之间的秦岭,也曾遭遇严重生态破坏。

生态问题也是文化命题,更是国家进步必须解决的发展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以长江、黄河为代表的江河战略,先后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坚决推动“秦岭违建”整改解决……“‘国之大者’是什么?”2020年4月,陕西考察第一站,总书记在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

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在总书记看来,我们留下的不仅是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更是蕴藏在美丽家园诗情画意中的文化根脉。

从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到黄河保护法正式生效施行,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从向世界发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倡议,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美丽中国的壮阔画卷徐徐铺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点赞(611)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