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之约丨冰雪见证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在即。这是中国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举办的一次重大标志性活动。反映新时代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的三集政论专题片《冰雪之约》,从2月1日起在新闻频道晚8时档播出。节目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冬奥会筹办备赛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推动3亿多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热切关注,讲述了几代冰雪人为国争光奋力拼搏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为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而进行的努力奋斗。


每逢新年前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新年贺词,是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向全国人民送上的新年祝福,也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扇窗口。

今年的新年贺词,因为冬奥的来临,更增添了不同的意义。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这是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庄严承诺。5年,近2000个日日夜夜,在北京、在张家口、在中国的版图上,这份承诺掷地有声。

在全球体育赛事遭受疫情重创的背景下,中国对承诺的坚守,为处于不确定性中的奥林匹克运动带来一份强大而稳定的动力。

与北京奥运相隔14年,当中国与奥林匹克再次相约,中国人民将一同为世界呈现一场有特色、精彩、独一无二的冰雪盛会!

绿色、低碳、科技


历时5年筹备,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序幕即将拉开。


从申办到筹办,回首北京冬奥走过的每一步,都贯穿着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从场馆建设升级,到配套设施完善,也始终坚守绿色、低碳、可持续原则。

中国宣布,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将实现碳排放全部中和。这彰显了中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信心和决心。

赛事临近,这幅“绿色、低碳”的冬奥画卷也在徐徐展开。

国家速滑馆,2022年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建筑,也是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

它可以说是本届冬奥会最“绿色”的建筑之一。

单就屋面的索网钢结构已经是相当环保节约的技术选择了。


国家速滑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李久林:通过张拉这个索,就像做网球拍一样,只用了几百吨的钢丝就可以实现大型体育场馆的屋顶,是传统建筑结构用钢量的四分之一。

更大的亮点在内部。冬奥会期间,速度滑冰的比赛将在这里举行,并产生14枚金牌。

速度滑冰,也叫“大道速滑”。比赛中运动员的最高时速可以超过60公里。赛时,速滑馆里的这块冰,将完美呈现这一人类不借助外力在平面上能够达到的最快速度。

从开始建设,到正式比赛,这块近12000平方米的超大冰面一直是外界瞩目的焦点。

因为在百年冬奥的历史上,它第一次实现了使用二氧化碳代替传统的氟利昂作为制冷剂。

这一项选择,让这块全亚洲最大的人造冰面在制作过程中的碳排放几乎为零。


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技术源自北欧,但在当地也仅限于制作不超过1800平方米的标准冰面。

将它应用于如此大面积的冰面制作,并把它带到冬奥赛场上,是中国的首创。

这层不到3厘米的冰面之下,是基层混凝土地板,再往下,是密密麻麻盘绕着的金属空心制冰管。二氧化碳制冷剂在制冰管中游走流动,带走地表温度,实现迅速稳定地降温。

在这里,工程师们还依靠技术手段,把地面迅速降温带走的热量成功回收再利用,运动员们在比赛区域外取暖和热水使用的问题也得到了完美解决。


国家速滑馆制冰系统负责人 马进:这12000平米(冰面)全开的情况下,大概一年节约用电是在200万度。

这样低碳、节能的制冰技术也在北京冬奥的其他场馆中得到了应用。五棵松体育中心、首都体育馆等都将呈现同样绿色节能的冰面。

国家速滑馆制冰系统总负责人 马进:冬奥它不仅仅是一次体育活动,它是绿色、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冬奥会开幕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最近一次考察中,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第一站。在这里,总书记对“绿色办奥”有着真切的观感,也期待着比赛期间场馆的顺利运行。

“绿色”源于科技。2019年,总书记第三次考察北京冬奥筹办工作时,特别强调场馆建设要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四个特色。摆在首位的,正是科技。

在国家冰壶馆“冰立方”,可拆装的钢架和混凝土预制板组成支撑系统,通过科技手段对平整度和安装精度进行扫描跟踪,再完成制冰工作。

从“水立方”到“冰立方”的变身,10天就可以完成。


在五棵松体育中心,疫情防控、体育展示等各个环节也随处体现着科技的魅力。

在运动员的备战训练中,像这样的AI无干扰三维动作捕捉、超宽带精准定位测速、高速运动自动跟拍机器人,还有风洞实验室、六自由度实验室等等,都代表着助力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前沿科技力量。

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是科技进步成果展示的舞台,场馆建设、赛事筹备、运动员备战训练各个领域都有科技力量的强大支撑。

冬奥会筹办涉及新技术200多项,赛事应用多达70项,领域涵盖5G和新能源、信息工程与软件工程、高清视频、公共安全等多方面,应用场景多达60个。

在科技的助力下,北京冬奥,大道至简,简约却不简单。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宛若一条游龙盘卧在延庆的小海坨山,赛道设计全世界独一无二。


国际雪橇联合会主席 埃纳斯·弗格力斯:我认为这个场馆是给这届冬奥会最好的礼物。

这是我国首座符合国际标准的跳台滑雪场地,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如意造型。


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总设计师 张利:我们这次场馆里头有很多中国的元素,就有文化的自信在里头。

首钢滑雪大跳台,设计灵感来自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它也是冬奥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相结合的竞赛场馆。


国际奥委会主席 巴赫:这是一个特别棒的创意,老工厂和老工业园区,也可以作为博物馆保留下来。与此同时,也能让人们回忆起曾经的历史。

像首钢大跳台这样,将新、老完美融合的冬奥场馆还有首都体育馆。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作为排球场馆的首体,今天,是冬奥会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的竞赛场馆。

1968年诞生的首体,是中国第一座室内冰场,这里见证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有中国人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它是人们心中的滑冰圣地,它在静静等待着冬奥的到来。

2月4日到2月20日,首都体育馆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的比赛将产生14枚金牌,几乎每天都有金牌诞生。


在冬奥会的比赛中,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在相同面积的冰面上进行,两项比赛安排在同一个场馆,这是冬奥会的惯例。

难点,在冰面的转换。

花样滑冰,这样的起跳和落地,要想稳,对冰面硬度的要求稍软,温度控制在零下3到零下5摄氏度。

短道速滑,高速起跑、高速滑行,对冰面要求稍硬,温度控制在零下7到零下9摄氏度。

这要求场馆运行团队和制冰团队要在两项比赛中间迅速准确地调整冰面状态和温度。

历届冬奥会上,这都是不小的挑战。但在经过改造的首都体育馆,这块儿冰不仅节能环保,而且实现了智能温控。调节冰面温度的这项工作,在手机上就能完成,转换过程不超过两小时。

在“相约北京”的一系列测试活动中,早已经过了多次检验。

今天的首体看起来和54年前并没有太多不同。但不经意间,它已悄然完成华丽转身,升级成为“双奥场馆”,准备好迎接新时代体育梦想的荣光。

这是一份为“简约办奥”交出的答卷,也体现着新发展格局中的大智慧。


冬奥会筹办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赴云顶滑雪场、五棵松体育中心、首都体育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等比赛场馆考察。他多次强调,要注重利用先进科技手段,注重实用、保护生态、坚持节约原则,不搞铺张奢华,不搞重复建设。

2021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首都体育馆考察时,这里已经完成升级改造。全新的专业照明系统;绿色、先进、环保的技术支持;崭新亮相的首都体育馆,简约但绝对精彩。

14年前,北京奥运会,“鸟巢”、“水立方"、首体、五棵松、国家体育馆这些名字书写了一段独特的记忆。今天,四座竞赛场馆完美升级为“双奥场馆”,国家体育场“鸟巢”也将再次呈现北京冬奥会的开、闭幕式。

越野滑雪队


承德坝上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一场国际雪联越野滑雪积分赛激战正酣。和国家队48名队员进行较量和角逐的,还有8位来自俄罗斯世界排名前十的优秀运动员。这是疫情蔓延近两年来,队员们第一次有机会和国外优秀选手同台较量。在即将到来北京冬奥会上,越野滑雪将决出12枚金牌。


国家越野滑雪队领队 张蓓:我们的团队是一群战士,是一群勇士。别人不想做的做不到的事情我们得做到。参加奥运会,站上领奖台,这是我们这几年唯一的目标。

申奥成功的那一刻,中国冰雪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中国将实现全部7个大项、15个分项、109个小项全项目参赛。这是自1980年以来,在中国参加的11届冬奥会上从未实现过的。作为东道主,这一次全项目参赛,是中国在冬奥历史上的突破。

国家越野滑雪队也有自己的目标,他们要获得全项参赛资格,实现成绩飞跃,更要站上领奖台。


国家越野滑雪队科研总监 黎涌明:最近几年发生的事情,其实已经打破了我们既有的备战方式,我们的保障力度,我们科技助力的程度,都应该是以往几届奥运会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越野滑雪国家队队管理 蒋世平:有祖国作为我们坚强的后盾,我觉得也没什么害怕的,去拼就完事儿了。

越野滑雪国家队队员 池春雪:真的很累,当然想的是不仅仅要站在这个舞台上,当然是要发光,最耀眼的那个光,成为万众瞩目的那个。

越野滑雪国家队队管理 沙依拉:他们是战士,我们经常说,假设我们把这些孩子送到战场上去,我们要让他们活着回来,那我们做什么,那就让他们变得无限强大。

2019年,备战北京冬奥的第三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亲切看望了备战冬奥的运动员们。

雪上项目运动员努力备战冬奥时,冰上项目的运动员也在拼尽全力。


花样滑冰国家队确认冠军组合隋文静、韩聪;彭程、金杨和冰舞组合王诗玥、柳鑫宇将站上北京冬奥的赛场。

中国短道速滑这支王牌队伍拿到了5男5女的满额参赛席位,武大靖、任子威他们将尽情闪耀北京冬奥会。

“办好一届冬奥盛会,办出特色、办出精彩、办出独一无二”,为了这样的一句承诺,奋力拼搏的不仅是赛场上的运动员们,赛场之外,负责赛事保障和安全救护的他们也在为这场冬奥盛会进行着最后的冲刺。

气象+救援


2021年11月7日,立冬,北京、张家口陆续迎来了2021年冬天的第一场降雪。张家口赛区越野滑雪赛道旁边的气象站,数据接收模块出现了问题,信号接收时断时续。赛区气象服务团队赶来抢修。


冬奥会的雪上项目大多在地形复杂的山区举行。雪上项目惊险刺激,这些勇敢者的比赛对赛区和赛场气象预报的精准度要求极高。

跳台滑雪,风速不能大于4米/秒;高山滑雪,风速必须稳定保持低于18米/秒。一旦超过会有生命危险。

韩国平昌冬奥会期间,曾因为天气原因调整比赛17项,取消比赛1项。

张家口赛区气象服务团队首席预报员 董全:气象对冬奥来说特别特别重要,跟夏奥相比的话,太重要了,像空中技巧,跳起来腾空好几米落下来,如果风刮起来,人命关天的事情,就是这么重要。

北京冬奥会是第一次在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举办的冬奥会,这意味着历届冬奥会气象保障的技术经验和方案,完全无法复制。这群赛场的气象人需要彻底从零开始。

5年时间,张家口赛区建成冬奥会历史上站点密度最大、观测精度最高的雪上项目综合观测网。预报的精细度达到顶尖的“百米级”“分钟级”。

这支由全国各地气象预报人才组成的36人团队,成为中国第一支有局地小气候预报经验的专业气象服务团队。

冬奥赛场上,他们将和延庆赛区气象服务团队一起为雪上项目运动员的竞赛安全保驾护航。

趁这场降雪,延庆高山滑雪中心的直升机和救护车救援团队,也进行了一次实战练兵。

2021年11月7日这一天,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何嘉正在出诊。

就在降雪的几天前,他还在延庆高山滑雪中心接受绳索救援的培训。


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救援医生 何嘉:可能对于一个伤员来讲,10秒钟就意味着生和死的关系。

跟何嘉一起接受培训的,还有30多位来自北京各大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备战冬奥这几年,他们多了一个身份,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救援医生。


五年,中国冰雪在救护领域见证了许多第一次。高山救援、索道救援、滑雪医生,在延庆赛区形成的高山滑雪救护体系,也是中国的第一次。

简约、安全、精彩,这是北京冬奥会的办赛要求。

筹办五年来,“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反复提到的关切,这是重大体育赛事必须坚守的底线。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这是中国再一次承办奥运会。

要按照国际通行的竞赛、办赛和保障规则进行,冬奥会的筹办和赛时运行需要打造专业的赛事保障团队。

造雪


2021年11月15日,延庆赛区高山滑雪中心150多台造雪机同时启动,造雪工作正式开始。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在北京延庆的小海坨山。沿着山脊延伸的赛道像燕子飞行的翅膀,高山滑雪中心得名“雪飞燕”。

这里7条赛道总长超过9公里,最大垂直落差接近900米。

高落差、长坡面以及天然地形形成的各种弯道,让这里成为世界上难度最大的高山滑雪赛道之一。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运营团队负责人 吕鸿佑:为什么这个项目在全世界没有世界纪录,因为每座山都不一样,每个赛道都不一样,所以它只有某个赛道的最好成绩。

北京冬奥会上,这儿将产生包括滑雪滑降、超级大回转、大回转、回转等11个小项的11枚金牌。

来自全世界的高山滑雪运动员们,将在这里体验一把小海陀山独有的速度与激情。

16平方公里的场馆区,造雪面积约80万平方米,相当于10个水立方的占地面积。如此大的造雪量,高山滑雪中心的造雪团队需要在两个月之内全部完成。

造雪机喷出的雪打在队员身上,迅速结冰,整个人像是罩在一层冰壳之下。

他们是中国第一支高山滑雪赛事保障团队,这也是他们首次为冬奥会打造高山滑雪赛道。

无论造雪还是制冰,中国本土的专业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其中就有从轧钢工人成长为冰壶赛道制冰师的刘博强。

刘博强+冰壶


早上7点,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冰壶馆的制冰工作开始了。这些天,国家冰壶集训队正在这里举行奥运选拔赛。


刘博强:冰壶赛道要求冰面的厚度在3厘米左右,它对冰场的平整度的要求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冰壶赛场制冰需要制作冰点。这层微小的冰粒是为了运动员可以通过刷冰改变赛道的摩擦力。

一条标准的冰壶赛道,长45.72米,宽4.72米,从头到尾打一遍点的时间要精确控制在45秒钟。

点的大小、厚度、密度、温度,对比赛都有影响。

刘博强:目前全世界的顶级(冰壶赛道)制冰师不超过20人,这里边没有咱中国人,我的梦想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一展中国工匠的风采。

虽然还在等待着保障冬奥赛场的机会,但刘博强已经是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冰壶馆的专业制冰师了。就在他制作的冰面上,一场激烈的冰壶比赛正在进行,黑色队服国家冰壶挑战队和国家冰壶集训队之间的60场对抗赛进入到最后的冲刺阶段。

刘斯佳,国家冰壶挑战队教练,带领从全国公开选拔出的11名优秀冰壶运动员对抗国家冰壶集训队。

国家冰壶挑战队教练 刘斯佳: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一次机会,我们就有机会完成自己的奥运梦想了。


国家冰壶集训队女子队队长 韩雨:每个人都是特别努力地往上打,把自己最好的一个状态拿出来,去争参加冬奥会名额的机会。

冰壶是冬奥会7个大项之一。中国冰壶在冬奥的历史上有过高光时刻,2010年温哥华;2014年索契,他们的表现让人记忆深刻。

随着上一代冰壶运动员陆续离场,这项运动在中国一度走入低潮。申奥成功后,冰壶人才储备逐渐增加。中国冰壶等待着触底反弹的一刻。

2021年11月开始,冰壶国家集训队和挑战队之间,为期6周的近百场对抗赛将最终选出代表中国最强冰壶阵容的12名选手,出征北京冬奥会。

压雪


2021年11月底,延庆赛区室外最高温度已降至零下。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的压雪工作开始了。


压雪车司机王志新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已经第三个雪季了。在冬奥会高山滑雪的赛道上,即便是他这样在民用滑雪场工作了20年的老司机,也没有任何经验可谈,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


汉斯是王志新的师傅,他来自瑞典。服务过温哥华、索契、平昌三届冬奥会,有丰富的世界杯和世锦赛经验。他是国际雪联推荐的技术高手。

压雪车,十几吨重,巨大的绞盘和缆绳牵引着,在倾斜度接近30度的坡面上完成压雪工作。赛道上还常有近45度角的急转弯。

坡度太大,人的身体会不受控制地向下倾斜,但手脚不能松劲,因为旁边就是悬崖。

汉斯:不要试图和自然的重力对抗,不要试图和自然环境对抗。

跟汉斯在一起的三年,王志新已经算得上是中国第一代高山滑雪赛道的压雪车司机了

“开放”的北京冬奥,中国请来了全世界18个国家的冰雪运动技术专家。场馆、赛道的设计,竞赛组织和筹划,人才的培养,都有他们携手相助的身影。


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 高山滑雪项目特聘专家 尼古拉·贝拉克林肯:奥林匹克,这是全世界的体育盛会,我们这个团队来自16个国家,包括中国、俄罗斯、瑞典、美国、新西兰等等。办奥运会就是这样,我们就像在一起建一座巴比伦塔。

中国张开双臂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友人们。这份开放和热情,为奥林匹克的欢乐盛会,也为激情燃烧的冰雪运动。

从竞赛场馆全面完工到火炬“飞扬”问世;从奖牌“同心”的发布,到“相约北京”系列测试活动成功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记事簿,见证了北京冬奥赛事筹办工作的出色成果。


大幕即将拉开,一些特殊领域的赛事筹备和保障工作也已按照最高国际标准完成最后的收尾工作。

满怀“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信念,中国冰雪运动员们正争分夺秒,顽强拼搏,为梦想和荣誉努力冲刺!

残奥国家高山滑雪队


残奥国家高山滑雪队站姿组。赛期临近,起点出发的细节打磨非常关键。赛场出发一刻,往往是决定胜负的瞬间。


孙鸿胜,没有双臂的滑雪运动员。北京冬残奥高山滑雪超级大回转项目种子选手。

滑雪6年,他和队友们期待着即将在北京举行的这场冬奥盛会。

在这支26人的队伍中,刘思彤、张雯静、张梦秋、孙鸿胜、陈亮,都是曾出现在残奥欧洲杯、世界杯、世锦赛和冬残奥会奖牌榜上的中国名字。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赛场上,他们将是奖牌强有力的争夺者。

残奥高山滑雪国家队队员 陈亮:临近奥运了,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希望自己能拿出好成绩。

残奥高山滑雪国家队队员 孙鸿胜:有一次比赛超大(回转),就剩最后一个门,离那个门还有300多米,我脑瓜就在想,我倒是飞还是不飞,飞还是不飞。最后为争那几秒,不行,飞。


残奥高山滑雪国家队队员 张雯静:我的梦想,我想去参加奥运会,我想去奥运会上看一看,我看看我的实力到底是什么。

颁奖广场


2021年最后一天。经过40多天筹备,冬奥会北京赛区颁奖广场舞台,完成交付工作。冬奥会期间,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的颁奖广场将举办总共100多场赛事颁奖仪式。


在夏季奥运会,每场决赛后都有颁奖仪式。但冬奥会不同,比赛的奖牌颁发都会集中在赛区的颁奖广场进行,这是冬季奥运会延续至今的传统。

运动员无论来自哪里,登上舞台的那一刻,都将是他们共享荣耀与欢乐的巅峰时刻。在这里,冬奥会就是一场激情冰雪带来的欢乐盛会。

新年的第一次考察


2022年1月4日,新年的第一次考察。

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依然是即将开幕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他关心场馆在比赛期间的运行规划和赛事服务保障;也仔细询问三个赛区以及和比赛相关的各部门之间协调调度的工作。

他关注比赛期间运动员的安全和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是否完备,也仔细了解冬奥村、冬残奥村里运动员们的生活起居准备情况,细致入微。

5年,总书记5次实地考察。每一次都会为中国冰雪运动员们加油鼓劲。这一次,他来到了二七厂冰雪项目训练基地,这里代表着助力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前沿科技力量。

在训练基地,总书记鼓励大家科学备战,奋勇拼搏,争创佳绩。

点赞(1003)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