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拿金牌奖牌,习近平更在意什么?

眼下,北京冬奥会正在火热进行中,中国上下掀起了观赛热潮。开幕式前夕,习近平主席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曾谈起自己的“金牌观”:“我并不在意这一次中国运动员拿几块金牌奖牌,我更在意它给我们今后注入的动力和活力。”

客观地讲,相较于传统冰雪运动强国,中国冰雪运动起步晚、普及程度低、群众基础薄弱。奥运史上,1980年,第13届冬奥会首次迎来中国人的身影;22年后,中国选手在第19届冬奥会上才获得首金;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时,109个小项比赛中仍有约1/3是空白。但本届冬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了104个小项共194个席位的参赛资格,在35个小项上实现参赛“零的突破”。这背后的意义,不亚于在赛场上摘金夺银。



1980年第13届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正式亮相冬奥竞技赛场。(图源:新华社)

这段时间,小组一直关注着冬奥赛事,除了摘金夺银,很多运动员努力拼搏的身影令人动容。

比如,在高山滑雪滑降比赛中,中国选手徐铭甫以第36名的成绩冲过终点、顺利完赛,这个成绩或许不算优秀,但让这个项目的成绩册上第一次有了中国人名字。正如网友所说:“参与就是最好的开始。”


2月7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高山滑雪男子滑降项目比赛在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举行。图为中国选手徐铭甫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陈斌摄

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运动员,挑战和突破自我的意义,远比输赢更重要。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看望参加第22届冬奥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曾说:“重大赛事,最令人感动的未必是夺金牌,而是体现奥运精神。这正是中国人讲的自强不息。”

在民族自信愈发坚定的今天,金牌奖牌也早已不是中国人证明自己的唯一途径。国内,观众正以越来越理性平和的心态去看待比赛——抱着欣赏的态度为各国运动员欢呼,即便自家运动员没拿到金牌,但只要尽力拼搏了,一样给予掌声和敬意。

比如,前几天的单板滑雪男子U型场地技巧资格赛中,带伤出战的高弘博不得不以低难度完成比赛。面对这个乐观坚毅的大男孩,网友们温情鼓励:“你是我们心中的冠军”“勇敢少年好样的”。经过这么多年,中国人对于体育的理解,正在逐步告别“唯金牌论”,更多人理解了奥林匹克精神,享受着奥运盛会。


中国选手高弘博在比赛中(图源:北京日报)

其实,奥运的意义远不止赛事期间的竞技。

冬奥会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短片《未来的冠军》中,1岁宝宝滑雪的场景萌翻众人。“滑雪宝宝”不会走路就能踩上雪板,引发“围观效应”的背后正是中国社会涌动着的冰雪热潮。据统计,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中国居民参与过冰雪运动的人数达3.46亿人。今年春节假期,北京滑雪场的票量超过2019年春节同期票量的2倍多,各地滑冰场、滑雪场人气“爆棚”。越来越多的“冷运动”正在中国“热起来”。


短片《未来的冠军》片段(图源:网络)

1月25日,习近平在会见巴赫时表示:“早在申办时,我就提出,中国这次办奥的最大目的,就是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巴赫回应说:“中国实现了超过3亿人从事冰雪运动目标,这是前所未见的伟大成就,将成为本届冬奥会向中国人民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出的重大贡献。”

办冬奥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办过之后就成了“寂静的山林”。数据显示,2015年到2020年,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从2700亿元增长到6000亿元。到2025年,这一数据有望突破万亿规模。比如,曾经一入冬连出行都困难的河北崇礼,如今建起了7座大型滑雪场,冰雪经济让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捧起了“雪饭碗”,打开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见证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的国际奥委会官员克里斯托弗·杜比认为,奥运效应可以在20年甚至更长时间为举办城市做贡献。他说,“北京做到了”。

点赞(1189)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