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徐徐引丹桂,九九重阳展家风。她们,跨越一个世纪;她们,携一百年风雨。一路走来,她们,不畏艰难困苦,在民族解放、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阶段,奉献了作为女性的青春和力量,也见证了祖国不断发展、壮大。她们是泉港一个时代的美丽符号,喜着红衣,人们亲切地称为“红衣妈妈”。如今,人生满百,苦尽甘来,家和孝道是她们留给我们的时代印记。重阳节来临之际,泉港区妇联联合区职业女性联谊会精心策划推出《光阴的故事•她们的岁月》系列报道。
该系列讲述泉港区女性百岁老人的平凡故事,传播孝道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穷不忘根,富不忘本。
一
“奶奶,奶奶,能不能给我讲个故事”。
“奶奶给你讲一个陈荣娘的故事可好”。
“好啊”,我欢呼雀跃着。
1914年,陈荣娘出生在割山村一户富裕的大户人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许给了柳厝村一户大户人家的儿子柳文珠。
那年,是1927年。
陈荣娘13岁,柳文珠14岁。
“门当户对,虽然没什么感情基础,但应该会幸福的吧”
奶奶开了个故事的头,突然自言自语道。
“奶奶,你说什么”。
我转头看向奶奶,奶奶深陷的眼光变得呆滞起来。我摇了摇奶奶的手说:
“奶奶,你的故事就这么结束啦”。
奶奶被我一摇,似乎又回过神来。
“就这么结束了,难道不好吗”。
“不好,不好,一点意思都没有”。
“文仔,有时候,生活越简单,人会越幸福”,
奶奶答非所问地说道。
“那你到底还讲不讲,不讲文仔不理你了”。
“讲”
奶奶眼神里闪过一丝痛苦的神情。
二
13岁的陈荣娘嫁到柳家后,生活还算可以,娘家有的,夫家也有。
但天真浪漫的年纪,你问我爱情是什么,我会说,不就是听父母的话,叫嫁谁就嫁谁。
“多苦涩的一句话”。
奶奶讲着,摇了摇头。
柳家要什么有什么,对于13岁的陈荣娘而言,在那个年纪,是足够的。所谓同床共枕,也就是身边多了个人罢了。
爱与不爱,不属于那个年纪。
1932年。
陈荣娘18岁,柳文珠19岁。
结婚五年,未行夫妻之事。
“奶奶,什么是夫妻之事?”
“你这么插话,还让不让奶奶讲了”。
我用手捂着嘴,调皮地摇了摇头。
柳家人急了,在农村,不管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嫁了人,传宗接代那是天大的事。
“荣娘,你最近身子骨弱,要不要请个大夫来看一下”,
柳家娘亲试探地问着。
陈荣娘哪会不知道其中的含义。
“娘,我的身子骨没什么问题,有文珠照顾我,不碍事”。
“还是看看吧”。
柳家娘亲坚持地说道。
看看就看看吧。
回到房间,陈荣娘哭了起来。
三
陈荣娘委屈啊!
5年了,她的丈夫正眼都没瞧她一下。
有一次,荣娘试探性的问他的丈夫:
“晚上我下厨,煮几个小菜,小酌几杯可好?”
“不了,我还有学业没完成”。
多少次这样的经历让陈荣娘有些心灰意冷。
但,三纲五常,恪守妇道的观念是陈荣娘万万迈不过去的一道坎。
那个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
顺从,才是一个女人的本分。
“荣娘,文珠来信了,好像写给你的”。
“文珠竟然会写信给我”,
荣娘心里高兴坏了,难得,出去游学的丈夫还能惦记着家里的妻子。
“娘,上面为什么只是一行数字”。
“写着什么?”
“壹贰叁肆伍陆,捌玖拾”。
“这孩子,写串数字干嘛”。
荣娘拿着书信回到房间,嘴上一直念叨着她丈夫写来的信。
“为什么是串数字,而且还少了个柒……少了个柒……无柒……无妻……”
一行清泪划过陈荣娘的脸颊。
也是第一次,陈荣娘看懂了丈夫的文章。
其实,最初的时候,丈夫是多么喜欢和自己分享他所创作的文章。只是一次次看到陈荣娘似懂非懂的样子,丈夫渐渐地失去了兴趣。
没文化,难道还成了自己的错吗?不是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吗?都是骗人的!
四
陈荣娘没有把信中的意思告诉柳家人,她不是不想说,她心里觉得,至少现在他的丈夫没有明确的表态,她所能做的,就是继续现在的生活。
1944年。
陈荣娘30岁,柳文珠31岁。
17年了,那封信之后,陈荣娘依旧无怨无悔地照顾着柳家人,柳家人对她也格外的好,也许,他们也知道,至今无子,并非陈荣娘的责任。
有一天,陈荣娘正在整理房间,柳文珠突然出现了。
陈荣娘眼神里放着光亮,但那也只是一瞬间的事,她是开心丈夫游学归来,但她心里明白,他回来,也只是回来而已。
仅仅是家里多了一个人罢了,她这样想着,脸上的笑容也变淡了。
奇怪是,柳文珠似乎这次回来就不想走了,而且对陈荣娘格外的上心,没多久,陈荣娘就怀了第一个孩子。
柳家人高兴坏了,唯独陈荣娘闷闷不乐,她猜不透丈夫的意思,但习惯了逆来顺受,陈荣娘也就不去想了。
生活还是要继续往前走的。
五
1949年。
新中国成立,普天同庆的日子。
但对于陈荣娘一家而言,却是另一番景象。
由于家庭富足,陈荣娘一家被划归成了地主成分。
地没了,房子没了。过惯了大少爷生活的柳文珠,一下子失去了生活来源,再加上时不时的要被批斗一番,他早已没了当初学者的锐气。心灰意冷的他每天呆在狭小的房间里,不肯出来。
这时,弱小的陈荣娘成了整个家庭的支柱,她改掉了一切少奶奶养尊处优的习惯。变得独立,坚强。别人嘲笑她,批斗她,她不回击,也不难过。
v 很多人劝她离开柳家,回娘家去。
陈荣娘坚定的说:
“做人,要穷不忘根,富不忘本。富裕的日子可以过,穷日子也可以过,如果我走了,那我就是把根都忘了”。
好不容易熬过了批斗的日子,又一场运动席卷了全国。
陈荣娘一家更落魄了。
吃了上顿没下顿是常有的事,招人白眼是常有的事,被批斗游街更是常有的事。
已经被生活折磨得不堪一击的柳文珠有些放弃了。
陈荣娘总是劝丈夫,虽然生活糟了一点,但至少邻里乡亲还念些旧情,斗地主这事,他们不参与,咱们就能继续在这里生活下去。
有一天,柳文珠叫住陈荣娘:
“荣娘,有些话我想对你说,你愿意听吗”。
陈荣娘看了看柳文珠,顺从的坐在丈夫旁边。
“荣娘,这些年,辛苦你了,我知道,我对不起你,但有些事,我想跟你坦白,我不想带着遗憾就这么走了”。
“你想说的我都知道,过去的事就过去了,咱们不提了”。
“不行,我一定要说,当年我出去游学,心高气傲,嫌你没文化,碍于父母之言,与你成亲,实非我愿,游学那些年,我认识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我便决定和她双宿双飞,但没成想,到头来,我只是她的一个过客而已,我心灰意冷,决定回家度过余生。这些年,我知道你委屈,我不想带着这个秘密走”。
陈荣娘沉默了一会儿,说道:
“那我问你,你现在是怎么想的”。
“荣娘,如果我说,我很幸运遇到你,你会信吗?”
陈荣娘没有说话,从怀中拿起一块手帕,一层一层地把它打开,里面是一张已经旧得发黄的信纸。然后起身找了一盒火柴,点起一根,把那张信纸烧掉了。
“这些年,我一直在等一个答案,现在我知道了,留着这张纸也是没用了”。
柳文珠不说话,陈荣娘起身到外面干起了农活。
望着那个瘦小的身影,柳文珠的眼泪落了下来。
六
1979年。
“五类分子”脱帽了。
柳文珠恢复了身份,因为有学问,重新受到乡里人的尊敬。
苦尽甘来。
两人依偎在一起,那时候他们都在想:
“如今,已经再也没有什么能把彼此分开了”。
只可惜能分开彼此的办法还是有的。那就是死亡。
1997年,携手度过70多年的陈荣娘和柳文珠还是输给了岁月。
送柳文珠出殡那天,陈荣娘不哭了,平静地送走了丈夫。
也许,她那一刻明白:生,是要大声啼哭;而死,则要坦然接受。
七
“奶奶,那个陈荣娘现在还活着吗?”
“她啊,还活着好好的呢,儿孙满堂,幸福着呢”。
“哇,那她今年都104岁了”。
“文仔,你在跟你奶奶说什么悄悄话呢”,文仔的母亲笑着走了过来。
“奶奶在给我讲故事呢”。
“讲谁的故事呢?”
“陈荣娘”。
“不许这么直呼你奶奶的名字”。
望着女儿抱着自己的孙子,陈荣娘欣慰地笑了笑。
多少年没掉眼泪的陈荣娘,又一次有了想哭的冲动。
晚安泉港 荣誉出品
配图来源 | 泉港尚游摄影俱乐部
文 | 望海楼 主播 | 风之语 后期 | 墨翔
晚安泉港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