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她们的岁月】母亲如盐,方是家

  秋风徐徐引丹桂,九九重阳展家风。她们,跨越一个世纪;她们,携 一百年风雨。一路走来,她们,不畏艰难困苦,在民族解放、社会建设和 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阶段,奉献了作为女性的青春和力量,也见证了祖国 不断发展、壮大。她们是泉港一个时代的美丽符号,喜着红衣,人们亲切 地称为“红衣妈妈”。如今,人生满百,苦尽甘来,家和孝道是她们留给 我们的时代印记。重阳节来临之际,泉港区妇联联合区职业女性联谊会精 心策划推出《光阴的故事•她们的岁月》系列报道。

  该系列讲述泉港区女性百岁老人的平凡故事,传播孝道文化,在全社 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家有一老,人称福气,可训子课孙,可指点桑农。

  母亲朱贤妹,生于1914年,今年104岁。她是我们全家最大的福气。



  这天,区里来了几个客人。说是慕名前来,看望百岁老人。我们有点 意外,也很开心。知道客人们是在好心乡亲的带领下,沿着旧村舍巷道, 七拐八弯才来到旧宅后,母亲不知道如何表达,在连说了6声“感谢”后, 自己起身倒茶水招呼大家。

  “阿嬷,您现在身体怎么样?”

  客人靠近母亲耳边,大声问着。

  “嗯,我耳朵有点背,不过你说话我听的见。”

  母亲眯着眼一脸的笑容。

  “阿嬷,听说你年轻的时候绣工很厉害!”

  “阿嬷,听说你现在还能穿针引线啊?”

  或许是母亲给了大家一种温和的亲近感,客人们也没有了刚来的拘束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聊开了。

  “这个就是我阿母,刚刚缝制的袖筒。”

  我赶紧起身把母亲缝制一半的袖筒拿过来给大家看。

  “我是个爱干净的人,弄个袖筒,打扫家务,不会弄脏衣服”。

  母亲有一双巧手,打布纽扣、帮乡亲们裁制寿衣,对她来说并不是一 件多难的事。

  在我印象中,母亲的很多衣服都是自己缝制的,特别是内衣短裤,更 是要自己做。

  “自己做的干净,放心。”

  她总是这样说着,我们兄弟姐妹也这样听着几十年。

  直到为人父母,孩子们慢慢长大后,才知,她那是爱干净更是一种节 俭,是一种持家之道。



  我们家境不错。少年的我一直是这样觉得。

  1920年,盐田私有的年代,在爷爷的辛苦打拼下,家里存有数量不少 的盐田,每年的收成都是不错的。按照现在的话说,在那时,父亲算的上 是大户人家的“富二代”。

  母亲本家在今界山镇东亭村,家境也不错。古时,讲究门当户对,比 现在更甚。在媒人的撮合下,1929年,15岁的母亲嫁给了20岁的父亲。

  “你知道,我为啥同意嫁给你父亲吗?”

  一天母亲把我叫到跟前问道。

  “你们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呗!”

  我扮着鬼脸回答道。那年我十岁,对很多事情懵懵懂懂的,也无法明 白母亲的用心良苦。

  “我当初是看中你父亲身上的品质,不是他的那几亩破盐田。”

  父亲一直很忙,家里都是母亲一个人撑着。不知道为什么,慢慢长大 后,跟父亲的对话越来越少,关于他的很多事,我们兄弟姐妹都是从母亲 那里得知的。

  “当你父亲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爷爷就要他出去学门技艺。”

  母亲说,那时父亲也很争气,20岁的时候,不但学艺有成,成为村里 手艺颇精的一名木匠师傅。而且,还发明了盐区的第一个风车。上进,这 就是她愿意嫁给他的原因。

  “技多不压身,不要以为我们家境好,啥事都不要干。靠几亩盐田早 晚会坐吃山空的。”

  母亲严肃地告诉我,现在轮到我了,庄家的子孙无论是谁,都得出去 学艺,自立自强。

  “凡事不求天地靠自己!”。

  后来,家里不管谁到了10岁,母亲都会重复一样的话,一样的态度, 一样的表情。

  慢慢地,它成了我们庄家家规家训的第一条。



  解放前,家里的主要收入分为两部分。一是盐田的收入,一是父亲做 木匠的收入,比起寻常人家算是非常不错的。但母亲从来不舍得多花一分 钱。她从不参与也不过问父亲的事,给了父亲最大的支持。

  “男人在外打拼不容易,我们只要把家顾好,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就可以了。”

  母亲常与旁人说道,言语里充满了温柔。在母亲的省吃俭用下,当父 亲有了扩建盐田的想法,她立马拿出了所有的积蓄。

  “你不留点?我可不敢保证这次没风险。”

  “你在,家在,我怕什么?”

  在我们兄弟姐妹印象中,父亲温和,母亲严厉,父亲如糖,母亲如盐 。对父亲事业慷慨支持的母亲,对她自己和子孙的日常却是极为节俭。

  “太奶奶,你都这么大岁数的人,能不能听话一点!”

  母亲喜欢住在老宅,我们劝不动她,只能给她安置了一些家电,她却 不用,经常自己扒草劈柴烧火,每当看到这8岁的小孙女会经常反过来“教 训”母亲。

  “YY,你们现在太幸福了,手机、电脑、有线电视、煤气、电磁炉、 空调怎么都有了,可太奶奶,那时候只能自己扒草劈柴烧火,这都成习惯 了,改不了啊。”

  “太奶奶,你们那时候好可怜啊”

  我在一旁听着祖孙俩对话,不做声。

  “傻丫头,这灶台,这锅,再加上柴火烧出来的饭,那可是世界上最 美味的佳肴哦。”

  小孩子们永远无法读懂大人们的心思,就像大人回不到孩童时代一样 。那个时代的苦已经过去了。但是母亲留下的习惯却成我们庄家家规家训 的第二条:勤俭节约。



  汤若无盐,不如水。母亲如盐,方是家。对我们兄弟姐妹而言,家的 味道,就是母亲的味道。母亲是盐,她的存在,宽容地调和生活中的酸、 苦、辣、涩,得以呈现出美好的滋味。

  生活从来不会对谁网开一面,人生也没有所谓的一帆风顺。解放后, 父亲由于“富农”(盐民)的身份被斗争。母亲抓了一把盐倒进杯子,告 诉我们凡事不要慌,不求天地靠自己。

  “人生的苦痛如同这些盐都是定好的,既不会多也不会少。好人有好 报,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由于父亲平常为人和善,大家对他的口碑不错,盐田虽多,但是也是 父母辛苦积攒血汗钱扩建而来的。被斗争的事情也随风飘去。

  “上次那杯盐水,你是不是偷喝了一口?”

  “嗯,太咸了!”

  “同样的量,一个人放在杯子里喝,当然会咸,放到锅里多放点水, 大家一起喝,口味就不会那么重了。”



  “阿嬷,您的长寿秘诀是什么啊?能分享给大家吗?”

  区里的客人们兴致不减。

  “我没有特殊爱好,平常小病不吃药,尽量自己调节饮食,不过我很 喜欢吃萝卜,不知道这个算不算秘诀。”

  母亲也不知道这个算不算回答,

  “她喜欢清静独立,爱劳动爱干净,睡眠是想睡就睡,对晚辈求顺不 求孝。”

  我在旁边补充。

  “对,顺比孝重要太多了,你们顺着我就开心,就长寿!”

  临近正午,阳光从窗外照进,母亲头上的一层层白霜犹如盐一样,发 出折射的光,在跳动,在闪烁。



晚安泉港 荣誉出品
配图来源 | 泉港尚游摄影俱乐部
文 | 红离 后期 | 墨翔
晚安泉港 • 原创

点赞(688)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