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社会保障体系比喻成一张网,那么位于网兜最底部的一定是困难群体,他们是最需要社会关注、关爱的特殊群体。“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困难群众的生活,一直是泉港区委区政府的牵挂,五年来,泉港从“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的战略角度出发,大力编织民生“兜底”网,为困难群体托住稳稳的幸福。
正文:今年7月,家住泉港区山腰街道新宅社区土庄的村民张来珠,在户外作业时受伤,由于伤势过重至今仍在医院接受治疗。
张来珠侄子 庄秀忠:今年7月6日,在驿峰路口发生交通事故,我婶婶到泉港医院去住院,现在家里面经济比较紧张。
高昂的医药费让这个原本就经济拮据的家庭更加困难。这时,民政局“救急难”的主动发现机制起了“大作用”,及时发放了救助款,解决了张来珠一家的燃眉之急。
张来珠侄子 庄秀忠:民政局救助我们3万元,不到一个星期就到我们卡上了,这是救命钱。
经常性走访、主动了解、收集困难群众信息已经成了“救急难”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及时高效率的发现并帮助需要救助的社会对象,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区民政局局长 刘开南:我们依托了基层的党组织、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主动帮助救助的急难对象提出救助申请并协助落实,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建立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机制,由各镇统一设立受理的救急难救助申请窗口,区直各牵头部门也开通了救急难的服务窗口,我们通过这些服务窗口,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建立“泉港区社会救助信息系统”,统筹联动各部门救助资源,有效的避免了救助的重复性以及漏报的情况,救助资金也能够更加及时的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进一步推动了泉港救急难工作的开展。近三年来,全区共救助支出了资金达到了2000多万元,救助了9200多人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而在泉港,正是一件接一件的办,一年接一年的干,编织起了一张民生“兜底”大网。
泉港区后龙镇柳亭村村民郭厚桂是计生女儿户,之前,他们一家7口人就住在90平方米左右的老房子里,有个新居是一家人最大的梦想。今年,区镇两级计生部门把他们列入计生女儿户“安居工程”项目中。
柳亭村村民 郭厚桂:如果没有这个(安居工程)政策,我都不知道要等多少年才可以建,现在政府要补助我、赞助我,我非常满意。
2017年,区镇两级共投入300万元,为全区100户农村女儿户实现“安居梦”。五年来,泉港投入4.6亿元,完成148件区级为民办实事项目。率先实行“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互联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社会救助统筹联动机制。
在泉港区峰尾镇郭厝村,村民郭万顺对“互联网+”养老助残服务平台赞不绝口。
村民 郭万顺:这个手机是政府送的,拿给我一个月300分钟给我用,有什么事情都用这个手机打。
“互联网+”养老助残服务平台还为像郭万顺这样的特困、“五保户”、重度残疾人等对象提供实体援助服务。
村民 郭万顺:他们自己来,一段时间就会来,一次来两三小时,洗衣服、洗被子、剪头发、清理房子,收拾好了才回去了。相当满意,我脚不方便,这样麻烦别人。政府这样照顾我,我哪会嫌弃,没的说。
在泉港“救急难”工作中,养老助残服务主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目前,泉港已完成山腰街道5个村的试点工作。2016年至2017年,连续两年,这项服务被列为区级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后龙、峰尾、山腰三地开展“互联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工作,服务群体达到6000多人次。
五年来,泉港累计纳入低保人数为5万多人次,发放低保金1亿多元,补助标准和保障人数逐步提标扩面,基本实现贫困居民“应保尽保”目标。向9700多户次困难群众发放临时补助625万元,向450多个遭遇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困难家庭提供救助资金400万元。累计向各镇(街道)下拨用于解决受灾群众口粮、衣被取暖等基本生活困难补助资金400多万元。
编后:看得见的幸福才能长久,摸得着的实惠才算拥有。共建共享,是施政所向,更是民生期盼。收入越来越高、负担越来越轻、保障越来越多,用群众满满的获得感、稳稳的幸福感作证,泉港的这张民生“兜底”大网,织起的是保障幸福网,托住的是我们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