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有座百年红砖窑,就在这个村!

  泉州古厝承袭五代皇宫格局,“红砖、白石、燕尾脊”。红砖素以古朴典雅示人,闽南红砖文化则来自这样的古朴中,为我们传递着历史的幽香。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泉港区后龙镇坑仔底虎石自然村的红砖窑业曾盛极一时。

  虎石自然村的海丝红砖古窑文化馆,是在隆庆古砖窑遗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走进文化馆,大厅里展示着制砖流程及工艺,以及从村里老人家中收罗而来的各式旧物,诸如红墙砖、瓦当、灯笼、熨斗、吼狮、大食蚁兽等,这些都是过去砖匠用红砖制成的。而放在窑口的练字砖,也经常引来参加者的注意。



  据后龙镇坑仔底村村委会主任陈远波介绍,虎石自然村的海丝红砖古窑文化馆,此前是弃用废旧的砖窑遗址。2017年5月,村里投入四十多万元用于古窑址的修复,2018年古窑址修复完成,红砖古窑文化馆也随即向群众开放。

  既然说到了红砖古窑址,就要说到闽南红砖的制作过程。那么,闽南红砖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呢?来听听虎石村70岁的陈亚顺老人怎么说。

  在闽南红砖模具间里,各种砖的模具都摆在桌上。70岁的陈亚顺老人向我们描述了年轻时候制砖的记忆。


  从取土、炼泥,到制模、制胚,再到焙烧、装窑、出窑等等,制砖的流程,陈亚顺老人如数家珍。出生于1949年的陈亚顺,十七八岁开始学着制砖。

  得益于曾经便利的水路交通和优质和乌土资源,虎石自然村的红砖窑业始于明代、发展于清代,鼎盛于民国时期。五六百年来窑火不灭,产业经久不衰。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制砖,大家也都以此谋生。



  上世纪90年代末,因手工业转型、环保意识提高,产业转型、砖窑停烧,从而留下这些古砖窑。如今,村里建设红砖古窑文化馆,在修复后的隆庆窑内,对当时的装窑过程进行了还原。

  生活所迫,彼时制砖过程的艰辛,陈亚顺老人不再提及。但他却希望,后辈们能从这些古窑址中,窥见老一辈的艰难,并从中汲取精神养分,丰富自己、让自己成长。



点赞(1033)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