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民告官”弥合干群关系,泉港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好!

  随着一些地方大开发大建设的快速推进,因行政争议而引发的“民告官”案件屡见不鲜。党的十九大以来,泉港区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省首创行政争议调解中心,构建行政争议调解“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使纠纷止于未发、解于萌芽。

  创新理念 首设调解中心破僵局



  2010年10月,泉港区前黄镇凤南村连志忠、连志刚、连式章等5位村民的1亩多承包地被征为工业用地,先后将前黄镇凤南村委会、前黄镇政府和泉港国土分局告上法庭。


  前黄镇凤南村村民 连志忠

  我的火气就是很大,1亩地就赔我2万多,说什么我也不会同意的,我就是要把政府告上法庭。


  这一告,连志忠等和政府“磕”了8年,村民心中也积累了许多怨气,越积越难解。


  泉港区行政争议特邀调解员 连伙法

  群众其实争的就是一口气,八年的“民告官”经过调解,村民撤诉了,镇也帮他们解决了居住用地的遗留问题,这是双赢和解,村民还送了锦旗感谢,干群又是一团和气。


  和连志忠一样,在泉港区的开发建设中,因建设需要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民告官”频频发生,伤了干群感情,影响了社会和谐。


  泉港区司法局 局长 柯富华

  仅2017年,泉港区一审行政案件就结案89件。针对案件量大面广等问题,我区设立了行政争议调解中心。


  泉港区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创新全程跨域调解、“1+N”调解平台、调解“人才库”“智囊团”和联动联调联建等四项机制,使行政争议调解中心成为化民怨、促和谐的好抓手。


  源头治理,“1+N”调解网络全覆盖


  泉港好大家会更好,这是一个朴素的道理。但是,政府在推动开发建设中,群众难免有不理解的、甚至有争议的,往往是觉得委屈、心中有气没有地方可以诉,那就只能告。


  泉港区行政争议调解中心 主任 连育华

  我们在7个镇(街道)都设立了行政争议调解分中心,同时在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行政争议调解受理窗口,群众没走几步路就有地方诉说。


  法与理相通,情与理相融。在泉港区南埔镇行政争议调解分中心,有间功夫茶调解室,几位老同志一杯热茶,摆法理说乡情,论是非讲规矩,把群众的气解通了,镇里的事业建设也就顺了。



  行政争议看似小家的事,却需要大家一起办,为此,泉港区搭建起“1+N”联调网络,(从法律专家、律师、仲裁员、退休法官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两委、社会贤达中选聘24名特邀调解员。)组建调解“人才库”“智囊团”,形成专家指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行政争议调解网络。2018年,共调解成功50件行政争议,其中,诉前纠纷35件,行政复议1件,行政案件14件。


  全程跨域,多方合力联动化纷争


  如何破解行政争议高发这个困局,靠堵不行,要靠通。泉港区着力搭建府院联动、部门联调、校地联建“三联”工作平台,拓展了行政争议调解的“朋友圈”,让行政争议调解工作全程跨域联调起来。

  适应行政案件跨域集中管辖,与丰泽、洛江、泉港三家法院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行政争议调解工作跨区域协作机制。


  泉州市丰泽区人民法院 行政庭庭长 黄婷

  让他们当事人少走弯路,妥善实质的化解行政争议,达到案结事了的目的。


  同时,建立25个职能部门和7个镇(街道)联动制度。与4所高校法学院成立法治政府协同创新研究基地。2018年,泉港区行政诉讼案件大幅下降,一审行政案件结案35件(不含撤诉案件),同比下降60.67%。2019年1月31日,《人民日报》以《省了官司 消了怨气》为题,报道了泉港区行政争议调解的好做法。


  泉港区委常委 区政府副区长 陈明聪

  目的是为了“三个减少”,以"事前规范“减少"事后诉讼”,以“诉前调解"减少"诉后官司”,以“案结事了"减少"官司怨气”,力争做到调解一起化解一片,稳定一方。



  到目前,泉港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行政争议调解流程和合力攻坚破解机制。下一步,泉港区将在“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上继续发力,让更多的行政争议调解成果惠及百姓,让政府放心,让社会安心、让百姓舒心。



泉港广电传媒有限公司出品

泉港区司法局 泉港区广播电视台监制

点赞(490)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