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八角楼” 游子归乡处

  雕梁画栋今犹在,只是朱颜改。南埔镇南埔村的一栋南洋楼,历经65年的风雨沧桑,仍巍峨挺立,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



  年逾八旬的林良民,14岁起就住进了南埔镇南埔村这栋被村民称为“八角楼”的南洋楼。从青春华少到两鬓斑白,他见证了这栋楼的兴旺繁荣,也承受了落寞和寂静。


  林良民:“14岁我就上来了,到上面来住了。当时的人也不是很多,这个家里面在住的只有十几个人。我的兄弟、我的叔叔跟我们的祖母祖父,祖父当时是从马来西亚才刚刚回来不久。”


  当时,林良民的曾祖父林开三“走南洋”谋生,他的儿子林三藻从马来西亚寄回3万元,用作盖楼资金。房屋采用石木结构,外墙为厚重的花岗岩,内部为杉木,屋瓦则是当时从晋江订购的“黄毛瓦”。整栋房子盖下来所费不赀。


  林良民:“建的时候就是根据马来西亚的(特色)。木材是从福州那边去运过来的,本来总的到福州去采买的时候是采买了三船,到了乌龟岛,被抢劫了两船,只剩下了一船回来。屋顶瓦片是从晋江定做的,当时我们这个地方没有,一片重是5.5斤,都是有钩的,它下面一片钩一片。”

  而正是这一块勾着一块的“黄毛瓦”,让这栋南洋楼得名“八角楼”,也让它在65年的时光里,免受风雨的侵袭。


  林良民:“这几十年台风这么大,它都没有受到影响,都没有给它掀起来。下雨天一般都不会漏,只有好像风太大的时候,里面好像有毛毛雨一样。”


  八角楼雅称“瑞荇别墅”,坐北向南,系二进五间张两层楼,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整幢大楼共有大小房间24间,均用木头搭建。在当时,这栋南洋楼不仅是南埔村、也是整个惠北地区独一无二的建筑。


  林良民:“一九五几年是没有(这种建筑的),可以讲是我们当时叫做惠北,只有(我们)这一间(建筑),所以很多人都来看。当时会议还是公事都在我这个地方,学校小学在我这个家里办了两个班。南埔中学的时候,学生的宿舍都在我楼上,老师的宿舍不够也住在我楼上。”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林良民逐渐老去,老屋也褪去了曾经的风采。为了让远在海外的亲人,能够归乡有“根”,林良民计划着,将老屋修缮一下,让它能够长久地留存下去。


  林良民:“第一个我们要保护这个古建筑,第二个是我们祖宗留下来的遗物,花费他的心力,到马来西亚去那边也是很辛苦出去的,他要想如果有回来,有一个居住的,有一个落脚的地方,就是什么时候他要想回来,有个落根的地方,这个就是他们的愿望。”


  南埔镇南埔村党支部副书记 林琪瑾:“它是南洋的建筑物——早期的建筑物。所有的乡亲都要努力把这个文化遗产保护下来。”


总监制 | 泉港区融媒体中心

点赞(1042)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