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创新赋能 跑出发展“加速度”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泉港区把创新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和第一动力源,着力当好自主创新“排头兵”,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连续两年上榜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打造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引领极”。

  产学研与建平台 破解难题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众多薄膜场效应晶体管(TFT)液晶面板企业曾一度陷入材料断供的窘境。

  艰难时刻,位于泉港区的福建省佑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研发人员与清源创新实验室专业团队联合攻关,攻破关键技术,研制出国内第一款高浓度显影液,打破国外的技术壁垒。该成果不仅突破国外对显影液材料的垄断,同时还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据了解,清源创新实验室是我省首批建设的4家省创新实验室之一,总部与科研中心位于福州大学石化学院泉港校区。清源创新实验室与佑达环保联合攻关,突破技术壁垒,是泉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一个生动缩影。

  围绕科技创新文章,致力打造自主创新高地,泉港深化清源创新实验室、福建省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整合提升。该区整合建成3个协同创新中心,吸纳20家关联企业和单位共建,成功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3项,设立专家工作站5个,申请发明专利11个。

  截至目前,该区80%以上规模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企业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60多家人才创新创业平台。

  在研发平台带动下,泉港区内企业获得国家级项目14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各3项,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6项;纳川、金燕等8家企业相继获批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路通管业、百川等20家企业先后获得市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企业已成为科技创新主体。

  科技链与产业链 协同发力

  “这些尾气通过管道输送到我公司后,先在可容纳3万立方米的超大号圆柱形气柜里缓存,再通过脱硫压缩输送单元输送到不同的装置进行分离。”福建福源凯美特气体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渊介绍,联合石化火炬气经生产装置处理后,再源源不断地输送回联合石化进行循环利用。

  几年来,福源凯美特与联合石化同频共振,一方面通过管理手段、技改技措大幅地减少火炬气,另一方面通过火炬气回收分离再利用,每年可产生经济价值数千万元。作为我省石化产业龙头企业,福建联合石化公司近年来累计投入10亿元,用于与环保升标、节能减排有关的技改建设上。

  在泉港,科技链与产业链、循环链同频共振。该区大力推行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共生产业群模式,实现产业集群内供热、供气、原料产品互供以及废弃物回收利用。

  除打造科技链外,泉港还加紧产业链上下游撮合,加快精细化工突破。按照石化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重点发展多元化烯烃、乙烯、丙烯、苯、C4等产业链,侧重引进辐射带动作用大、产品附加值高、工艺技术水平先进、能耗低排放小的石化项目,培育发展化工新材料、石化装备制造及维修维护、质量检测等关联产业,加快关键环节的延链补链,形成上下游关联密切、门类完整的产业体系。

  “产业链”“科技链”的协同发力,让泉港在规模总量、物流贸易、科技创新等方面先导先行。经过转型升级,泉港的产业集群从“单一主导”向“多元支撑”逐步迈进。在石化产业的辐射带动下,泉港纺织服装、化工新材料、港口物流等关联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引人才与优机制 营造环境

  打造自主创新高地,人才和机制都不可或缺。为此,泉港坚持多点开花揽才,组建纽约、多伦多、香港等12个驻外人才工作站,引进哥伦比亚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出站博士后陈志伟到区内工作;坚持引资与引才相结合,引进天骄化工、新佑能源等石化企业入驻泉港石化园区,吸引大批高层次石化人才到泉港落地。

  截至目前,泉港先后引进21个技术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全区入选市级高层次人才285人、省级高层次人才6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14人,付贤智、鲍晓军、江莉龙等7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已确定成为首批入驻清源创新实验室的科研团队,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优化科技政策机制方面,该区先后制定出台了《泉港区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文件,优化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强化创新服务供给,激发企业创新意识。

  同时,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强,争取清源创新实验室建设补助经费1.7亿元;及时兑现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各类科技税收优惠奖金超6000万元;兑现自主创新奖励、自主知识产权奖励等配套资金达2042万元;推动设立300万元/年的福师大泉港石化研究院石化专项,专门用于扶持和鼓励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庄国辉 庄学林)

点赞(919)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