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办学、倾资、革命 从小村庄出发解放县城

泉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礼
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
办学、倾资、革命 从小村庄出发解放县城


  □记者 黄艺芬 通讯员 柯金清 文/图

  1949年8月23日,惠安解放了!

  当天,中共惠安县工委领导人率游击队4个中队500多人(包括投诚的盐警2个分队),佩戴“惠安人民游击大队”红色臂章,兵分三路从三朱出发,解放了惠安县城。


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背面镌刻三朱革命斗争史

  自1930年建立,到1949年惠安解放,风风雨雨二十年,三朱地下交通站顺利完成了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三朱革命火种从星星点点到燎原之势,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三朱人民百炼成钢,红旗始终高高飘扬的生动写照。

  农具、课本、枪
  地下交通站身兼多职

  1930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和泉州特委、惠安县委在惠安开展武装暴动准备工作。小学即已接受革命思想的三朱村青年朱汉膺,积极协助开辟惠东与惠北的秘密交通线,并在三朱后宅村的家中建立了地下交通站;期间,中共三朱支部在朱汉膺家中成立,朱汉膺也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自此,三朱村成为中共惠安县委(工委)指挥武装斗争的活动中心。


三朱支部旧址位于朱汉膺同志故居

  作为泉州中心县委通往闽中地委和福建省委的重要站点,期间,三朱交通站确保中共福建(闽浙赣)省委、闽中地委以及泉州中心县委的联系畅通无阻,还成了一些革命领导人、革命同志共同的家。遭受敌人通缉、追捕的同志在这里掩蔽;受伤、生病的同志在这里疗伤;失散的队伍和人员在这里得到掩护和转移,恢复与党的联系;在这里,同志们和朱汉膺一起教乡村孩子读书(20余名学生日后都成为地下党人或游击队员),下地种田,也共同学习革命书籍。


朱汉膺故居窗洞保存有《毛泽东选集》,边缘磨损,这是革命者的精神食粮

  交通站肩负着繁重复杂的任务,要保证信息及时传递,要保证同志安全往来,还要自力更生开辟财源,自筹经费,解决交通站的大量开支。朱汉膺既当教员也当农民,全家总动员勤奋耕作加节衣缩食,变卖仅有的金银首饰,甚至弟弟操劳过度也舍不得花钱治病而不幸过世,倾尽全家人力物力财力,把小小的交通站建设成温馨的革命大家庭。


朱汉膺故居内陈设的农具,革命者一边劳动一边战斗

  三朱交通站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巩固发展壮大,三朱村也成了锻炼和培养革命干部的大熔炉。许多革命同志风里来雨里去,冒着生命危险走遍了闽中、泉州和惠安各地,自觉承担对外联络、传递、接送和掩护地下同志的任务。朱汉膺故居的陈设保留着许多当年革命者的战斗武器——送情报、送饭、晒地瓜的簸箕,照亮革命山路的煤油灯,灰色的墙角靠着农具,革命者一边劳动一边闹革命……

  高山、虎影、石洞
  隐蔽斗争留下传奇故事

  三朱村一带村庄周围,高山密林一望无边,不仅是毒蛇猛兽藏身之地,甚至常有老虎出没。


朱汉膺行走山间,村民送他豹皮做防身衣

  朱汉膺利用老虎的出没时间和村民的作息设计党的隐蔽斗争方案——当地农民因怕山上有老虎,清晨太阳未出来时与黄昏太阳落山后均不敢上山,同志们就利用这段时间秘密进山,朱汉膺同志也趁这段时间上山进洞、担柴送粮、报信联络。此外,他在深山密林精选多个可供隐蔽活动的山洞,将其建设成为地下工作人员特殊的“隐蔽所”,安排膳宿,做好保卫。因常年带领地下党人在山洞隐蔽,朱汉膺有件豹皮做成的衣服,以做防身之用,还留下一个传说:1948年初春一个上午,几位村民上山拔野菜、拾柴火,突然发现高山顶立着一头老虎,吓得高呼:“救命!”原来是朱汉膺身披豹衣匐在山头,引起一场误会。


三朱地下交通站为革命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朱汉膺利用山间“真老虎”掩护革命同志,也利用“纸老虎”开展革命斗争。他开展统战和策反工作,如三山乡乡长连远,一有情况就来报告;县警察局长陈寿松,三朱保长朱振元经朱汉膺做工作后,都暗中支持革命;三朱范围内的几个国民党警察和小公务员在他做工作后,都不敢乱说乱动。因此,三朱交通站成为一个长期稳定的地下重要交通站。

  中共闽中特委(地委)三朱地下交通站,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三个历史时期,经受了惊涛骇浪、艰难曲折的考验,从未停止革命活动;三朱地下交通站所在地的党组织从未受到破坏,从未有出现过中共党员叛变,更从未有出现过中共党员牺牲的情况。

  青春接力
  红色精神永流传

  昆山永在,坝水长流。

  作为革命基点村,除了朱汉膺故居,三朱保留多处革命遗址——

  三朱革命旧址(三朱观音洞革命遗址)在惠北抗捐大同盟遗址(昆山寺)左上方的山岗上,是惠北抗捐大同盟活动据点之一,1932年,原省委军委书记蔡协民领导惠北武装抗捐运动,在三朱都巡村樟树下召开誓师大会,动员惠北数千群众,击溃军阀陈国辉一个营,这一武装抗捐的胜利推动了惠安革命斗争的急速发展;


惠北抗捐大同盟成立大会旧址


红色三朱漫道成为村民健身步道

  加箩坑石洞虽只剩荒坡残石,不见当年石洞遗址,1947年10月,闽中地委三朱干部会议在此召开,会议传达贯彻省委会议精神,并研究部署了惠安县党组织的领导工作,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在泉州地区召开的较为重要的会议之一。会议为时7天,生活、交通联络、保卫等事项全部由朱汉膺同志为主的三朱交通站负责。

  如今,经后人积极奔走,简单加固修葺后的朱汉膺故居,北面“榉头”房外墙用块石所砌,条石铺顶,与南面砖墙瓦顶不相称,却与它的主人一样,面对磨难仍忠心如故,历尽沧桑仍矢志不移,为革命为人民不计得失鞠躬尽瘁。

  故居陈列的每一件物品都有一段革命年代的故事。“那时候太难了,不敢做饭,炊烟会引起特务注意;尽管条件艰苦,革命党人从没有被吓退过。”老讲解员、三朱村村委朱国民说。


朱汉膺故居,党旗、枪支和农具都是革命武器。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今年,福州大学石化学院研究生林婉鑫担任三朱革命纪念基地大学生志愿者,负责基地讲解任务。林婉鑫告诉记者,从三朱革命纪念碑出发,徜徉朱汉膺故居,行走于三朱红色漫道,驻足惠北抗捐大同盟成立大会会址、闽中地委干部会议会址等革命遗址,她跟随老讲解员从三朱村的一径一石探寻革命前辈的战斗足迹,汲取革命先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群众谋取幸福而不懈斗争的精神力量——“红旗不倒,火种不灭”。

  基地名称:
  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

  基地介绍:

  位于泉州市泉港区(原隶属惠安县)前黄镇三朱村后宅自然村,基地有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朱汉膺故居、惠北抗捐大同盟成立大会旧址、中共闽中地委会议旧址等革命遗址,与新建的红色三朱漫道等为一体的三朱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成为宣传展示革命先辈英雄事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

  1997年,被确认为泉州市第二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被省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

  纪念意义
  纪念碑碑为纪念三朱革命斗争而立,因此在设计建筑上所采用的数字多蕴含纪念意义:碑身宽2.1米,碑身及碑座全高7.1米,以寓示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碑座近正方形平面,分为二平台共六个台阶,以寓示1926年起朱汉膺同志加入农会开始在三朱一带播下革命火种;碑体距碑台边缘4.9米,以寓示1949年惠安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碑身高6.2米,以寓示自1928年三朱革命斗争起始至1990年历时62周年;碑底座高90厘米,以寓示1990年为立碑时间。

  朱汉膺简介:
  朱汉膺,又名春法,福建省泉港区前黄镇三朱后宅村人。1926年开始投身革命,参加学生运动,组织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从事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斗争。193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参与组织惠安暴动。1931年4月任中共泉州特支组织部长,同年11月任晋南特支组织部长,1948年2月任惠安县工委书记等职,1949年2月任闽浙赣游击纵队闽中支队惠安大队大队长兼政委,率部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惠安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惠安县县长,中共晋江地委委员兼副秘书长,晋江地区农委副书记兼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部长,晋江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处成员兼农林水组组长、农业局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晋江行署农林水办公室副主任、农委副主任。1983年4月4日因病逝世。

点赞(976)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