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在八闽】泉州泉港:长寿面

作者:赖小玲 林进辉 陈小燕


细细长长的面线(来源:泉州网)

  泉州泉港,背山面海,地形多样。追溯历史的变迁,这是一片集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为一体的神奇土地,盛产各种农副产品、水产品及林业产品。千百年来,泉港当地人民勤劳能干,运用智慧巧妙地采用本土食材,烹制出一道道别具当地特色的经典小吃美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品鉴体验。泉港小吃栏目,带领读者共同品尝当地传统小吃的同时,挖掘这一道道美味佳肴背后的文化历史故事……

  细细长长的面线,被人们喻为“长寿面”。闽南人过生日,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长寿面,哧溜哧溜下肚,满怀的美好祝愿就洋溢了起来。泉港获评中国长寿之乡,更有生日吃面线和女方结婚定礼、礼送亲朋好友的习俗。爽滑软弹的口感,吃起来,就好像伴着浓浓的文化味在舌尖回味悠长。

  泉港有句谚语“田头寿面不变色”,南埔镇凤翔村田头自然村素以传统名产手制面线而闻名,其历史悠久。相传手工制作面线技术的发明人是商纣时代的姜子牙,有一次姜子牙挑二筐面粉途经海边时,突遇一阵大风,面粉被风吹撒在海面上。他急忙将飘浮海水上面的面粉捞起,把浸湿的面粉搓成了面团,发现面团非常的有筋力,反复伸拉并不会断,越拉越细成了寿面。故而,他总结了面粉加入适量的盐和水可制作寿面的经验,世代传承至今。田头制作面线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鼎盛时家家户户均有此手艺,并逐渐传至周边相关村落,继而传至中国台湾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

  在田头自然村,笔者见证了刘玉聪夫妇制作面线的过程。面线的主要原料是用高筋力的面粉,然后加入适量的食盐、净水。加的比例是门大学问,一定要根据季节的气温高低,灵活加入盐和水,才能制作出好面线。面线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要经过揉面团、发酵、搓面、串面、发酵、拉面、甩面、摺面、晒面等一二十道工序……关键的步骤主要是:和面割条,用簸箕环盘四次(大条变细条),然后放在面框内“省”面,在室内初拉一遍,再放回面框“省”面,最后拿到外面“面架”再甩拉二遍,便成了细细的线面,再加工晒面、捆面。

  这里的甩拉最考验做面人的功力,拉长了会断面;拉短了,成不了细面。甩拉时,右脚在前,双脚成马步,双手平举一端晒杆,另一端挂在晒柱上,面线就绕在两晒杆上,左脚微屈,双手不动,随身体向左向下旋转、回放,全靠腰力带动。如此反复,直至将粗面线拉成细面线。

  “慢工”拉出古早味,很多人喜欢传统手工面线的口感,关键在于“手工”这两个字上,而这也正是制作面线非常辛苦的原因所在。由于现代机械制作面线的冲击,加上传统手工面线制作费时费力,能潜心学习并加以传承的人日渐减少。当时规模化制作的另一个村——西枫村也没有几人在坚持了……

点赞(931)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