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烈士庄盛春:支援西藏建设 勇救落水藏胞


庄盛春烈士事迹激励后人


烈士证明书



  庄盛春烈士
  人物简介

  庄盛春(1951~1984年),泉港区山腰街道锦川村人。1972年应征入伍,其间两次扑灭山林火灾,获连队嘉奖一次,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退伍返乡,积极参与家乡建设。1984年5月,响应党中央号召支援西藏建设,工作兢兢业业、尽心尽责。10月在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工地上,因勇救落水藏族同胞牺牲,时年33岁。1985年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为

  1951年,庄盛春出生在惠安山腰乡锦川村(今为泉港区山腰街道锦川村)一户贫苦农家,在艰苦的环境中,从小就练就一身好水性,也练就了刚毅的性格。怀着保家卫国的信念,1972年12月他应征入伍,先后当过新兵训练班班长、连队给养员、代理司务长等。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他都任劳任怨,出色地完成任务,受到营、团多次嘉奖,并于1974年12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庄盛春退伍回到家乡。面对家乡仍然贫困落后的状况,他怀着强烈的责任心深入调查研究,提笔写出了一份一万多字的《对农村政策的粗浅意见》的报告,对农村经济改革、落实生产责任制、加强农村文化教育等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1984年3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在西藏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当时惠安县建材公司石料开采和加工名闻全国,中央和省委决定把援藏重点工程的石料加工建设任务交给该公司。惠安县委要求该公司选派政治思想好、技术力量强的干部职工进藏。“我在青海当过兵,知道藏族群众的生活习惯,了解那里的风俗民情,能适应高原的气候条件。西藏艰苦,我带头去可以带动其他人。”得知这一消息,庄盛春当即报名并获批准。

  到西藏后,不少人因高原气候反应病倒了。庄盛春以坚强的毅力撑着病体忘我工作,每天天一亮就四处联系工作,商讨物资供应,回来后还要为职工们安排食宿。他常因工作忙顾不上吃饭,却挤出时间用从部队学来的中医及推拿手艺,义务为工人和藏民看病医伤。即使自己感冒发烧39.5℃,他仍坚持外出采购物资。

  1984年10月6日,庄盛春早早地起床,跑了三个公司的供应点,下午一时多又赶到拉萨河边的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工地食堂。他用开水泡了一碗锅巴饭后,正坐在石头上,向工地负责人征询用料计划的意见。突然,从拉萨河边传来了一阵藏族女青年的呼救声。他顺着呼救声的方向,边跑边脱下衣服蹬掉皮鞋。跑到接近落水者的河沿,他纵身跃入水中,向着落水青年飞快地游了过去。

  拉萨河的水是唐古拉山脉冰雪融化的冰水,河床陡峭,水流湍急,漩涡多。庄盛春费力地拉住落水青年,一起在水中挣扎,忽然一阵激流把两人冲散,他只得暂时游回岸边。时值仲秋,高原寒风阵阵,他上岸后,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发抖。来不及休息,他再次跳入水中,无奈小腿突然抽筋,只能再次返回岸上。第三次下水后,他再次抓住落水青年游向岸边,然而湍急的水浪再次将两人打散。危急时刻,他奋力将落水青年向岸边猛推,自己却消失在无情的漩涡中。

  最终,人们在离纪念碑工地两公里多的河支流的岔道上,找到了庄盛春的遗体。噩耗传来,众人悲痛不已,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他支援西藏、勇救落水藏族同胞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各级媒体纷纷做了相关报道,社会上掀起了学习庄盛春精神的热潮。

  在1984年12月20日国务院召开的援藏四十三项工程汇报会上,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庄盛春同志的牺牲作了高度的评价。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来福建视察时,在时任福建省领导的陪同下,特地到泉州看望庄盛春烈士的遗孀庄美霞,并为她摩顶签名留念。

  “父亲牺牲时,我姐姐4岁,我才2岁。”回忆起父亲庄盛春时,庄芳林既伤感于成长路上没有父亲的陪伴,又佩服父亲的家国情怀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如今,他也会向自己的孩子讲述父亲的英勇事迹。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和家人一起到父亲陵墓前寄托哀思。

  □本报记者 许文龙 通讯员 肖斌 庄秀吉/文 庄芳林/供图

点赞(307)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