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智慧 | 城市画像:泉州——海丝名城,智造强市

它是世遗之城
22处遗产点述说着千年海丝故事
它是众神之城
三步一宫、五步一庙,转角就能遇到神
它是奋斗之城
爱拼敢赢的精神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液


海丝名城,世遗泉州
从偏居山海一隅的小城,到 “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口, 泉州的诸多荣誉,与海洋休戚相关
在泉州向海而生的发展史 中,留下了诸多文化遗产,积淀千年的海洋文化,在这里熠熠生 辉。 泉州世界级遗产数量,在全国地级城市中无出其右,6.41平方公里的泉州古城内,就有8处世界遗产。
泉州地处福建南部,和厦门相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群山自三面合围。发源于戴云山东麓的晋江,是泉州第一大河,晋江原名“南安江”,魏晋时期大批中原士族南迁入闽,移民们思乡心切,于是将南安江改名“晋江”,而另一条重要的河流则得名洛阳江,晋江和洛阳江在泉州湾汇合入海。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阻碍了北上中原腹地的脚步,但泉州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上分布着“三湾十二港”,于是依海而生的泉州选择主动拥抱海洋,以船为车、以海为田,渡海谋生。海洋,自古是泉州的生命线。
北宋,因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堵塞,朝廷致力于开拓东南海上丝绸之路,在泉州设立市舶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泉州港顺势崛起, 由此与广州、明州(宁波)、扬州并列成为国家海运大港之一。 “涨海声中万国商”遥想当年,世界各国往来的船舶就是从这里进入中国。
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走向巅峰,发展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据《云麓漫钞》记载,元代与泉州通航的国家与地区多达98个,号称“梯航万国”。世界旅行家马可·波罗踏上这片热土,都忍不住赞叹:“刺桐城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
“冬遣船、夏回舶”,季风是影响航海活动最重要的因素。 泉州人依海为生,在悠久的海交历史中,有一项十分重要的传统信俗——“祈风”。宋元时期,人们举办祈风盛典向海神祈求航行顺利,并将其篆刻在九日山岩石上。
九日山是清源山景区之一,清源山脚下,有一座刻于宋朝的老君造像,雕像前方右侧,一块椭圆形巨石刻着“老子天下第一”六个鲜红大字, 这尊造像是我国最早、最大的老君石雕造像,同时也有老君是道教始祖的寓意。
古代没有电子导航系统,为了指引海船进出泉州港,东岳寺的两个高僧在泉州湾入海处的金钗山上建造了五层宝塔——六胜塔,塔身雕刻着许多菩萨、金刚和力士,以保佑船员远离风浪,平安回港。从此,六胜塔成为了泉州湾口的重要航标,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航海灯塔。
六胜塔俯瞰着石湖码头,600多年前,郑和乘着“福船”开启了中国的大航海时代,第五次下西洋就是从这引航开道。 至今当地还流传着一段颇有神话色彩的传说:郑和下西洋船队出海时,经过石湖六胜塔附近洋面,突遇狂风,情况危急,郑和遂下令将“镇海神针”投入海中,顿时风波平息。
福船是古代的“海上王者”,因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 早在唐代,泉州所造海船已采用独特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在厚实的船体内部,有一根根“肋骨”,“肋骨”间固定着一块块隔舱板,以分隔开各个船舱,形成密封不透水的“防水壁”。
1987年,震惊中外考古界的“南海Ⅰ号”宋代沉船在广东阳江海域被发现,这艘从泉州港驶出的宋代古船,沉睡海底800余年不腐,出水了18万余件珍宝,其中包含了大量瓷器。 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陶瓷,是我国海洋贸易的俏货。 德化白瓷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声名远扬,浪漫的法国人见到 “白如雪、润如玉、透如绢” 的德化白瓷也为之倾倒,赞誉它为 “中国白”
德化窑是传奇的,它不如景德镇有官方背景加持,而是依靠市场去获取生路。 德化人摸准海外风向,提供“来样定做”,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中国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符号,英语“tea”的发音来自闽南语“tey”(茶)的发音。作为中国茶的代表,安溪铁观音从宋元时期就通过泉州港走向世界,而今依然香飘四海,安溪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半城烟火,半城仙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开埠千年的泉州是最具闽南韵味的城市, 石狮市的宋元海丝宴兼收闽南名菜,融汇山珍海味,而西街的小吃则是泉州烟火的“代名词”。


一座城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味道。在熙熙攘攘的西街里,充满了各种令人怀念的“古早味”:烧肉粽、面线糊、炸醋肉、姜母鸭、海蛎煎......

泉州的肉粽属于四季,并不囿于端午。 肉粽里包裹着众多食材,粽米必选上乘,猪肉则选择五花肉,并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山珍与海味在此间交融。
泉州的早晨从一碗面线糊开始。 细长细长的面线掰碎,用地瓜粉勾芡,最终呈现糊状,入口丝滑,不像吃面更喝汤。一半猪骨、一半海鲜的汤底包罗万象,在泉州,没有什么东西不能被放在面线糊里,如果有,那一定是它不好吃。
手工面线细可穿针,面线可谓贯穿了闽南人的一生,婚丧嫁娶、接风践行和一年到头的拜拜,都少不了面线的身影,对于离家的闽南人来说,面线是剪也剪不断的乡愁。
谈及面线糊的灵魂伴侣,炸醋肉一定榜上有名。 泉州醋肉选用里脊肉、猪腿肉或五花肉切片,用回甘生津的永春老醋腌制,再用地瓜粉裹上肉片,油炸至金黄酥脆,肉香伴着醋香,让人食欲大开。
填饱肚子后,在蜿蜒的小巷里闲逛,“沉浸式”体验这座城市浑然天成的魅力,白岩松所说“一生至少要来一次”的城市,此刻变得具象化。

大片绵延起伏的红砖燕尾脊民居、融合南洋风格的番仔楼,给这座城市染上了一抹浪漫的色彩,泉州质朴的风情让人难以忘怀。
在泉州市区中心 ,一座融合西洋和闽南风格的钟楼与开元寺比邻,和东西两塔相望,它曾是泉州唯一的公用时钟,以前手表不是很普及,许多市民路过钟楼时都会习惯性地抬头看看时间。

在泉州,你能体会到什么是“举头三尺有神明”,三步一宫、五步一庙,转角就能遇到神。不大的城市里藏着6000多座寺庙,供奉着500余位神明,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宗教博物馆”。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是宋代大儒朱熹为泉州开元寺写的一幅对联,开元寺最有标志性的建筑就是东西塔——镇国塔和仁寿塔,据说东塔象征着东方婆娑世界,西塔象征着西方极乐世界,东西两塔矗立千年,见证了无数个刺桐花开的春天。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写下《送别》的弘一法师在泉州驻锡长达14年,最终也圆寂于此,曾长居在承天寺的“月台别院”中。这里并非苏轼笔下的《记承天寺夜游》,但是却如此契合这首诗的情境,寺内清幽僻静,漫步其中,只觉心宁气静。
不行宗教旅,枉到刺桐城。 除了西街,涂门街也非常值得一逛,一条街就汇集了三种不同风格的宗教寺庙:代表儒家文化的府文庙、代表伊斯兰文化的清净寺、民间信仰的重要代表关帝庙。这座城市容得下各路神仙和平共处,于是乎“众神人间办事处”就闻名起来。
网上流传这么一个段子: 让福建人六点起床接机追星是不可能的,但你让他们六点起床迎神明,四点他们就到了。
网传并非夸 你可不要低估福建人对神明的信仰。 有一年正月初九,原本是全市中小学生开学的日子,因为正月初九要“拜天公”(玉皇大帝的诞辰),这是一年中闽南人最重视的祭祀,于是教育局宣布开学时间另行通知。

为什么福建人这么爱拜拜?一部分原因是“闽在海中”,大部分人只能靠海谋生,面对大海的汹涌和未知,需要拜仰神明来保佑,另一个原因是,福建人很重视和祖先的“交流”。
“有海水处有华人,有华人处有妈祖” ,“海上女神”妈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形象代言人。妈祖大爱无疆,她掌管全世界的海域,是出海的商人、旅客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目前全球共有妈祖宫庙5000多座,信众2亿多人。
除了祭拜以外,闽南的酬神(也叫“还愿”)活动也很繁多,歌舞、戏曲、杂技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其中戏曲表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些地方戏又以南音作为剧种的基本音乐。
在我国各类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是唯一拥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木偶戏种。 "傀儡调"声腔刚健质朴、粗犷高亢,至今仍保 留着三百多个曲牌的旋律曲调。木偶本没有生命,全靠艺人的双手,才使得木偶有了灵魂。2008年8月8日,泉州市木偶剧团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向全球40多亿电视观众展示了中国提线木偶戏的独特风采。
泉州人的“信仰”是建立在 切能干的事情都已经干完了,唯一剩下的就只有求神了”的基础之上, 别忘了,“三分天注定”的下一句是“七分靠打拼”。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在宋元中国海外贸易最兴盛时期,泉州兴建的桥梁多达175座,堪称跨海“基建狂魔”,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海内第一桥”——洛阳桥。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会为这屹立千年的“超级工程”感到震撼,建桥工匠首创“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养蛎固基”的建桥工艺,800多年后还应用于厦门海堤建设工程。踏过普渡的洛阳桥,桥面虽有些不平整,但桥身依然稳固如初,桥墩仍可见到缀满白色蛎房的痕迹,桥北矗立着高大的蔡襄石像,石像不语,却见证悠悠历史岁月。
泉州有了建造梁式石桥的成功经验后,著名的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等也相继建成。安平桥宛如长龙,横亘在水面上,踏着巨石铺就的长桥,仿佛在追寻着历史的足迹。
“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不管是数量还是技术,泉州的古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些桥梁凝聚着泉州人的技艺与智慧,也印证着千年海洋商贸的辉煌历程。
岁月无痕,砖石有声。清朝同治年间,侨商蔡氏父子回到泉州,他们规划兴建大厝,凿石声声建广厦。历经五十多年的打磨,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全部完工,一座座自带闽南气息的红砖厝赫然呈现,也如一册册摊开的线装古书,默默铺展在蓝天白云下,无声记录着一部闽籍华侨创业史。
世界有多大,泉州人就能走多远,《爱拼才会赢》的歌声就能传多远。 迎着温润的海风,泉州人沿着“海上丝路”走向世界,走出了中西海上贸易先驱者郑芝龙、建起蔡氏古民居的南洋巨贾蔡资深等著名泉商。这场中国海外迁徙史上荡气回肠的“下南洋”,由泉州人主演。
“闽南的海风吹了千万里,吹出了用牡蛎壳做成的房子,吹出了日落时分渔船归家的小曲,吹出了每天头顶簪花的蟳埔女。”
今年年初,知名女演员蟳埔女的造型火遍全国,蟳埔村内,来体验“蟳埔女”装扮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或在滩头,或在“蚵壳厝”前驻足拍照。
泉州民间流传“没有蟳埔女就没有泉州的鱼市” ,千百年来,蟳埔女从事采蚵、耙文蛤、养殖、捉螃蟹、讨小海等内海作业。靠海吃海,淬炼出她们吃苦耐劳且乐观的性格。
泉州人有上善若水的智慧,也有海纳百川的胸襟。 跨越千年,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敢为天下先”和“爱拼才会赢”的海洋精神,仍然折射在泉州人身上。

这里是一片创造商业奇迹的土地 ,将“晋江经验”推上了时代浪潮,成为了全国民营经济的启示录。一块块响亮的“晋”字招牌深入人心,神舟飞船上宇航员航天服的浔兴拉链、令韩国现代集团高层们印象深刻的晋工新能源装载机、童年回忆舌尖上的雅客糖果、世界前三、中国第一运 动品牌安踏……晋江“智造”远超你的想象。
如今的泉州,是福建的经济强市,拥有9个千亿产业集群,被誉为“中国品牌之都”, 培育出恒安、安踏、盼盼、九牧王、利郎等一批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 孕育了令人瞩目的“晋江经验”,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
如今的泉州,再续“海丝”情缘,2022年,泉州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1487.8亿元, 增长14.2%,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额达978.9亿元;泉州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8万标箱,入围全球百大集装箱港口;晋江陆地港集国际陆港、中欧班列、国际快邮件、跨境电商、市场采购于一体。
泉州,一座值得被看见的城市,世遗之城的头衔实至名归。 它的历史并不是封存在博物馆,而是鲜活在每一个街头巷尾,鲜活在燕尾脊的雕花,林立的石塔,千年的刺桐树,咸湿的海风,以及“爱拼才会赢”的人生哲学里。


点赞(969)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