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坑一港两街一码头(四)——厦门口市码头

  厦门口市码头位于土坑村南面中部。据民间谱牒和其它历史文献记载,宋、元时期,海域直达今福建炼油厂东大门前(已拆迁的“窑仔”自然村前)。今许厝、月林等沿海村落,当时是一派汪洋,海水可直达土坑村前(今后龙中心小学处)。土坑村宋、元时期的原住民刘郡(音译)及其后裔就居住在这儿,他们已开始从事海上营生,船舶就泊靠在村前低洼、避风处的澳头,时称“下门口”。

  明永乐年间,土坑刘氏开基祖刘宗孔先祖自莆田涵江迁往前云,再由前云举族迁来土坑村居住。刘宗孔家族世代从事海运业,他看中的便是土坑村从事海运业的港口便利。刘宗孔举族连同家产,皆用船只运到土坑时,就是在“下门口”靠泊登岸的。

  清代中期,土坑的海运商贸业逐渐做大,至乾隆年间达到全盛时期。当时,由于“下门口”长年泥沙淤积,三桅大船难于停靠。土坑人便开辟了位于海中的小岛商屿与屿仔壁,以及位于今许厝村海边的深水码头。大船先靠泊在以上三大澳头,再用较小的船只把货物驳运到土坑村前的“下门口”。当时,闽南厦门港逐渐繁荣,土坑船队与厦门港的贸易逐渐频繁,加上“下门”与“厦门”方言谐音,人们就开始把土坑村的古码头改称为“厦门口”。

  码头岸边为广阔埕场,货物上岸后,一部分由商家现场交易后直接转运到周边县、村,一部分由族人分运至各自家中,并通过自己的商铺对外销售。出口货物在此集中后,由小船转运到停靠在屿仔壁或商屿岛的大船,再转运相关港口进行交易。

  根据2016年6月省考古队组织的该区域勘探结论,“在该考古勘探区域发现了海岸、海滩、海沟、进出口等现象”,也说明了当时“厦门口”是良好的、天然的港湾。

考古勘探区域卫星图
【考古勘探区域卫星图】

海岸地层剖面图
【局部区域地层剖面图】
 
厦门口码头遗址
【厦门口市码头遗址】

厦门口码头船用水井
【厦门口市码头船用水井】

明代古井
【位于厦门口市的明代古井】
 
  综上所述,土坑港市最大特点在于实行阶梯式停船,大船停靠商屿,略大船靠岸屿仔壁,而小船则靠厦门口,货进家门,前门为店,后门为仓,商住两用。更为可贵的是,一个家族自宋至今,一直从事海洋贸易,从不间断,并将海、陆贸易连接起来,将生意扩大到内陆四川等地,这在全省甚至全国都属稀有。

点赞(1139)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