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口街位于土坑古村落的中轴线,店铺相向并排而开。店铺总体构造前为店,后为仓和住宿,纵深较长。沿街店铺主营西洋货物、烟酒、中西药、船用物品、食杂和金银加工等,也是全村主要的饭馆、小吃店所在地。
【祠堂口街市局部】
【南京布匹商行】
《闽书》风俗志载,泉州惠安“北镇之布行天下”;明《惠安政书》图籍问载,惠安“……余以桑棉麻丝为重。次可为货,以市他方,如盐、布、饴、油,及草木蔬果,水陆牧畜”。当时在惠北,尤其是土坑商贸业相当发达,村内店铺林立,南京布匹商行是其一。该建筑始建于明代,为单间街坊铺面式建筑,经营村地特产及外来货物。后因倭患、迁界被毁,清初由土坑十一世祖刘万佑重建。清乾隆年间,刘万佑之子刘端弘重修,初期由其后裔改为经营包子的饮食店铺。当时,土坑的海运商贸业已得到空前的发展,布匹交易是商业活动中的主打商品,尤其是来自江浙的绫罗绸缎,来自海外的西洋布,更是受到当地消费者的青睐。还有本地的土特产苧麻布,也在这里通过远洋商业船队交易于各地及东南亚诸国。于是,各种各样的以经营布匹为主的商行,在土坑街上如雨后春笋般开张,刘端弘家族便在原先饮食铺的基础上,创办了经营土布、洋布、丝绸等本地土产和外来高档布匹的专业商行。这间“南京布匹商行”是众多布匹商行中规模较大的一座,延续至民国期间。
【祠堂口南京布匹商行旧址】
【涂山饭店】
始建于清初,最初为土坑十一世祖刘万捷所建的民居,用作刘万捷开办的十三爿金银首饰店的制作工场和销售店面之一。房屋取坐西北朝东南坐向,二进五开间,为古民居式建筑,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
清末,因时局动荡,海路不畅,商贸活动停顿,金银首饰行业因市场不景气而歇业,该店面转让给长房刘建藻子孙,改为经营餐饮小吃。该饭店因在同行业中规模较大,设施较完善,遂称为“塗山饭店”。
【祠堂口涂山饭店旧址】
【万捷十三行之打金铺】
始建于清初,为土坑十一世祖刘万捷所建。刘万捷66岁时,共兴建十三家打银、打金铺(即制作金银首饰的作坊),经营金银首饰加工制作,这是其中之一。据记载,刘万捷的十三家金银首饰铺,打造各自不同的首饰品种,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由十三家金银首饰店打造出来的金银首饰产品,通过土坑对外贸易船队,远销至东南沿海城市、台湾、琉球、日本,甚至东南亚各国。
后因社会动荡,海路不畅,远洋商贸业务迅速萎缩,严重影响金银首饰等高档消费品的外销渠道,十三爿金银首饰店陆续关门歇业,店铺房产陆续出让给土坑族亲。该打金铺于民国初年转租给小商贩经营糕饼、糕粿、饮食、豆腐制作、办小酒坊,新中国成立后才由刘万捷嫡系后裔陆续赎回。该打金铺取坐西北朝东南坐向,二进五开间,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
【祠堂口万捷十三行之打金铺旧址】
【涂山客栈】
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为土坑长房刘氏族人建造,房屋取坐西北朝东南坐向,二进三开间,占地约250平方米。早期,该建筑只是普通的民居,后来因为土坑商业高度发达,往来土坑的客商日渐增多,村中的客栈已供不应求,该民居主人便辟出部分门面作为土特产店,另外部份房子用作客栈。该客栈一直经营到新中国成立后。
【祠堂口客栈遗址】
【祠堂口万捷十三行之酒坊】
始建于清初,由土坑十一世祖刘万捷建造,取坐西北朝东南坐向,二进三开间,占地约150平方米。清乾隆年间,土坑海运商贸业鼎盛时,曾是刘万捷家族经营的13爿金银首饰店之一。海运业萧条后,金银首饰店歇业,铺面租让给本村村民开设酒坊直至解放初期。
土坑刘氏自明初永乐年间刘宗孔开基后,商业日益繁荣,客商往来不绝,对酒类等消费品的需求量日增。自明朝时起,土坑村里便存在有多家酒坊,尽管酒坊地点、招牌不时变换,但酿酒行业从不间断。涂山酒坊是规模较大、营业时间较久的酒坊之一。
【祠堂口万捷十三行之酒坊旧址】
【祠堂口万捷十三行之洋货海贸商行】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土坑十二世祖刘端山建造,取坐西北朝东南坐向,二进四开间,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由刘端山次子刘建节继承。当时,土坑的海运商贸业已处于鼎盛时期,远洋船队主要从事粮食、木材、金银首饰、布匹及海产品等大宗商品贸易。土坑周围为沿海地区,海洋捕捞业历来发达,近海的水产品交易也需要有一个交易和集散市场,于是便催生了许多经营交易海货的商行。这爿商行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家,经营范围包括海鲜和干货,及各类洋货。其进货和销售渠道,包括湄洲湾内各沿海鱼市,东南沿海各重要渔场、城市及台湾、琉球等地,甚至东南亚诸国的大量海货,都在此地集散。
【祠堂口万捷十三行之洋货商行旧址】
【涂山药铺】
始建于民国初年,由土坑长房裔孙刘金堂建造,房屋取坐南朝北坐向,为二层土木砖石混合结构楼房,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约于民国初年,始经营中、西结合药铺。名为药铺,其实是一处有中、西医生坐诊的诊所。据记载,抗战时期,中共惠安地下县委书记曾炉、中共闽中地委负责人蔡先镳和当地地下党员曾木生等人,曾在此以行医为掩护,开展地下革命斗争。该药铺一直坚持经营到1955年,最后主持药铺的陈定春医生(割山人)外调到公办的后龙医院工作,该药铺才关闭。
【祠堂口涂山药铺旧址】
【邮政会所、礼贡驿站、礼贡书院】
始建于明朝中期。当时土坑刘氏人文蔚起,子孙陆续科举登第。古时有学子登第,官方要登门报捷的习俗。土坑刘氏祖先便筹建这座名为“礼贡驿站”的楼房,作为官府差人报捷时歇脚的地方。清乾隆年间,在“礼贡驿站”的
基础上,扩建为“礼贡书院”,即办成供学子读书的族办塾馆,成为土坑村由房族开办的儿童启蒙教育学馆,也是土坑村历代培养人才最多的地方。学馆直至民国期间搬入刘氏祖祠由名师红先生开办。原会馆旧址属土坑长房刘端山的后裔刘建节继承,后改建为店铺。房屋坐西北朝东南,二进五开间,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
民国期间,土坑籍旅居马来西亚华侨刘永固、刘永敬等人,考虑到当时远出谋生的族亲和往来商贾众多,常要有书信往来和资金汇兑,极为不便,回乡兴办这所邮政会所,为南来北往的商贩和外出的族人提供邮寄、汇兑等业务,是当时惠北地区少有的几处邮政会所之一延续至解放后期。
【祠堂口邮政会所(礼贡书院)旧址】
【长春堂药铺】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土坑十二世祖刘端山建造。房屋取坐西北朝东南坐向,为二进三开间的古民居式建筑,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刘端山后被钦赐武略骑尉,乡饮正宾。嘉庆年间,该房产由其四子刘建连继承。刘建连,嘉庆朝武进士,曾长期于惠安县治螺城文庙讲学。据谱牒记载,刘建连的后裔移居今仙游县郊尾镇。
清光绪年间,刘建连侄儿刘礼南继承祖业房产,用以开办中、西医结合的药铺。刘礼南派出学医的后裔,许多人移居国外,现有刘国兴、刘国恩、刘德良、刘顺意等200多位土坑顺裕人士居住于马来西亚槟城。
至清末民国初,土坑商业发达时,开办多所药铺和医、药结合的诊所经营有许多外国进口的药材。比如各类西药、冰片、槟榔、燕窝、鹿角、石花等等。药铺因故倒闭,房产出卖给长房刘端耳后裔“布店二”,改为经营丝绸布匹。建国初期,出租给外来商贩制作出口线面,远销至东南亚各国。
【祠堂口长春堂药铺、布匹裁缝制作坊旧址】
【祠堂口船舶铁件商行】
始建于清初,由土坑十一世祖刘万捷建造,取坐东南朝西北坐向,二开间,面积约80平方米。早期为打铁店,后来改为打制船舶用具(铁锚、铁钉等)的专业船舶铁件商行。
清乾隆年间,土坑的海运业发展到全盛时期。据谱牒记载,土坑村当时有三大户经营三支大船队,分别拥有20艘、18艘、16艘三桅海运大船,其他没有形成船队规模的船只数量颇多。庞大的海上运输船队,带动土坑村周围乃至整个惠北地区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这么庞大的船队船只需要建造和修补,于是为修造船只服务的相关行业,也得到高度发展。仅供应造船修船铁件需求的店户就有多家,本船舶铁件商行是众多打铁店铺中规模较大,制作技术较好的店铺之一。该商行一直营业到土坑海运业萧条歇业后才转作他用。
【祠堂口船舶铁件商行旧址】
【维欣客栈】
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由土坑十二世祖刘端弘建造,取坐西北朝东南坐向,二进三开间,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该房产由刘端弘第四子继承。其后裔刘维欣把部份房屋改建为二层楼房,开设客栈,并以“维欣”命名。当时土坑村商业发达,各地客商云集,村内客栈生意兴隆。维欣客栈有其独特的经营特色,既经济而又舒适。外地长期在本地从事小生意的小商人,买卖小商品的商人,外地来本地的小手艺人(比如从事五匠行业的匠人),甚至在当地玩江湖杂耍的艺人,都长期固定住宿在维欣客栈。即使在土坑海运贸易业萧条后,维欣客栈也照样经营下来。
【维欣客栈旧址】
【钟金百货商行】
始建于明代,由土坑五世祖刘孟唯建造,取坐西北朝东南坐向,二进五开间古民居样式,建筑面积约为450平方米。明代,该建筑只作为普通民居使用。至清代中期,该民居的部份(约150平方米),由刘孟唯的裔孙转让给本村人刘钟金。刘钟金用作经营百货的店面,并以自己的名字给百货商行命名。该百货商行经营番纸、嘉文席、番镜、漆料、漆器、番锡制品、番锣鼓、琉璃盏、杯等器盂。当时土坑还有多爿经营此类百货商品的商行。钟金百货商行一直办至解放初期。
【钟金百货商行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