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的家乡·泉港》,听90后女孩讲述家乡的诗情画意……


  家乡泉港,在我的眼里是多彩的,从小我就喜欢画画,画院子里的花、路边的草。大学毕业后,回到了阮的家乡,泉港,我喜欢背上画架,行走在家乡的山水之间,画下这里的好风光。


  夏日的清晨,海风习习,朝霞把湄洲湾畔渲染的格外艳丽,乘上一叶轻舟,听涛声阵阵,我不是李白,那就用手中的笔,勾勒出最美的风景。


  小时候,最喜欢听爷爷讲他们出海的故事,家乡向海而生,长辈们为了过上好生活,就得迎风搏浪,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走船爱船跑。


  泉港的海岸线就像有力的臂膀,把惊涛骇浪揽进了怀里,为泉港人开拓出了一片“蓝海良田”,在这长达75公里的海岸线上有11公里是深水岸线,十万吨级巨轮可以畅通无阻,泉港人用短短的19年时间,就建起了10座万吨级码头,百年前“东方大港”的梦想,今日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实现。


  长大后,一有空,我就喜欢搭船出海,因为,海边有风,也有景,还有那舢板船。


  这小小的船啊,承载着泉港人的历史,每一座燕尾脊下,厚重的族谱里都镌刻着我们来时的路,就像那北管丝音里流传下来的曲谱一样,代代吟唱不曾间断。千百年来,讲着莆仙话、头北话、闽南话的惠北人同舟共济,头北人就像这遍布乡野的榕树一样,紧紧地扎根在惠北这片土地上,枝繁叶茂。


  而山,对于我们来说,是向往的。笔架山,这三座齐心矗立的山峰,是我们心中的景仰。看,翠绿的大雾山,常年烟雾飘渺,胜似仙境,犹如一幅山水大作在天地间徐徐展开,让人陶醉其中。


  家乡泉港依山傍海,在爷爷那个时代,却只能守着山望着海,不得不漂洋过海讨生活。


  1989年,刚好是爸爸结婚的那一年,老家附近建起了炼油厂,炼塔耸立,灯火通明,撑起了泉港的经济。从此,我们泉港成了福建、乃至全国的“大基地”。

  爸爸经常说,老家原本很偏僻,建设福建炼油厂的时候才有了第一条水泥路,慢慢的,泉港的路越来越宽,房子越来越多。


  现在,我们一家也搬进城里。在我的记忆中,城市是泉港人最为向往的地方,那时候,逢年过节父母带着我,转了几趟班车才能到达惠安县城。

  现在,我的朋友圈里经常晒的是泉港的城锦绣的湖,那五光十色的夜景多么的迷人,谁不说俺家乡好!


  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百姓书房,这里的书香,让人心静。

  前天,在聚福社区遇到邻居伯伯,他笑呵呵的告诉我,现在的生活真快活!这些天,外婆家开始热闹起来了,舅舅也要搬进城里了,外婆张罗起了红团,泉港人喜欢红,也喜欢圆。




  红红火火、团团圆圆的生活,就是泉港人真快活的生活,这就是泉港人的敢闯敢拼。


  在这7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们坚持着,因为,我们坚信---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

  42万人只为了阮的家乡·泉港。


出品

中共泉州市泉港区委宣传部

摄制

泉州市泉港区融媒体中心
泉州市泉港区广播电视台
泉州市泉港广电传媒有限公司



总监制 | 泉港区融媒体中心

点赞(171)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