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一弦诉衷情,独家揭秘北管乐器的制作过程!


  导播:北管是泉港独有的一种民间丝竹音乐。2006年,北管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与“古音乐活化石”南音并称“姐妹花”。其演奏主要沿用江南丝竹乐器,如双筝、瓢胡、尺胡、大胡、板胡、小三弦等等。近年来,随着宣传、保护力度的加大,北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与它有关的话题不绝于耳。然而,演奏北管的乐器有何讲究,又是谁人制作的,这些问题却鲜有人问津。今天我们要带大家认识的就是一位长期从事北管乐器手工制作的手艺人林朱法。


一丝一弦诉衷情

一丝一弦诉衷情
 
  林朱法,今年65岁,联岩村后曾人,福建省唯一的手工制作北管乐器的传承人,13岁起就开始学习制作北管乐器,在圈子里小有名气。在此前的世联会上,一曲《北管情》惊艳四座,而台上那些五花八门的乐器,大都出自林朱法之手。

一丝一弦诉衷情
 
  同期声:北管乐器手工制作人 林朱法“北管的整套乐器我都会做,像什么三弦、双筝,比如说乐器的声音,会用的人很多,懂的人是很少,比如说这个马,用什么材料,它很有讲究的,但讲究的人很少很少。”

一丝一弦诉衷情
 
  满地的木屑、刨刀、锯子,满墙的成品、半成品,一个不到两平方米的楼梯转台,便是林朱法的工作室。他告诉记者,一把乐器的组成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由于是手工制作,每把乐器的材料、质地、尺寸各不相同,为了得到更好的共鸣,制琴师需要对各种材料了然于心,对各种数据的拿捏更要恰到好处,这其中的精细程度难以想象。

一丝一弦诉衷情
 
  同期声:北管乐器手工制作人 林朱法“这个桐板(梧桐板)的厚度3厘米左右,3厘米左右,太厚声音会弹不出来,太薄了弹下去会有砰砰砰的声音。”

一丝一弦诉衷情
 
  有时候为了能有漂亮的音色,林朱法连续好几天都在跟一块梧桐板较劲,用砂纸磨一磨,再在木板上敲一敲,听一听音色,不行就再磨再敲,动作反复,却不厌其烦。
如果要说北管乐器制作的难度,那就属三弦最难了,因为三弦上没有明确的音符标记,其音准完全取决于琴柄。

一丝一弦诉衷情
 
  同期声:北管乐器手工制作人 林朱法“这个要磨得直直的,我把整块的砂纸黏在板上,然后用手这样子磨,是这样子磨,按下去这样子磨的,整片整片磨的,如果看是直的,就是可以了。”
林朱法说,对于本子上的数据,只能信个六七分,因为每把琴都有其独特性,在制作中更多的还是要靠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尝试。

一丝一弦诉衷情
 
  同期声:北管乐器手工制作人 林朱法“定音要靠耳朵,定音器吹一下,这个声音到什么地方,耳朵会听到什么地方,这个好像是…”

  几十年的手工制作经验,不仅练就了林朱法的好耳力,也让林朱法的双手更粗糙。与常人相比,他的手更厚实,长着许多的老茧,右手的手指也明显粗于左手。长期的刨木、打磨、雕刻,使他的双手慢慢变厚、变硬,手指上的指纹也几乎看不见了。而这些他一点儿也不在意,制琴的乐趣弥补了这一切。

  同期声:北管乐器手工制作人 林朱法“我做了三十几年,都忘记了(共做了几把),被人拿去使用,演奏北管的曲子,它们都有生命的,有的一把也用了好几年,我的乐器他们都很喜欢,它好像我的儿子它有生命的。”

一丝一弦诉衷情
 
  编后: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在乐器行业,“工匠精神”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工作能力和态度。就像林朱法说的,他制作的每把琴都是有“生命”的。而这种“生命”就是来源于工匠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取向,和一丝不苟、不走捷径的态度。

点赞(569)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