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变迁】丰收的土地 如画的乡村


  记者 高小雅:“观众朋友,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界山镇东张现代设施农业基地,1998年之前,这上千亩的田地,就是乱草滩、盐碱地,东张人守着地却饿着肚子,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界山镇东张村,在这40年农村土地所有制、经营方式的变迁中,也充分感受到了改革所带来的冲击、变革和红利。


  东张村是一个土地大村,但是,历史上的东张村人并没有因为土地多而得益,守着一千多亩杂草丛生的盐碱地,东张人只能下南洋四处谋生,在四五十年代,一千多人的小村落竟然有60多人下南洋谋生。当历史的步伐迈进了80年代,在1981年东张村设立行政村的时候,东张人守着千亩的土地还是吃不饱肚子。

  80年代初,国家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分到土地后调整了生产关系,改变了原有的分配方式,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但是,随之而来的农业低效问题仍然是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问题。


  2000年以后,东张村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千亩土地焕发新机,从杂草地变成了丰收的沃野,呈现出一副“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的诗意画面。

  2014年,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始实施,即三权分置——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一方面有助于集约化、规模化利用土地,实现农业现代化经营;另一方面,农民的承包权不变,只是把经营权流转出去,有助于在维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进一步释放农村劳动力的活力和积极性。


  三权分置既解决了大量农民工在务工的同时牵挂家中“一亩三分地”的困扰,又让有资金有技术的企业和个人在广阔的农村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东张村也成为了泉港第一个实行土地流转的村子,千亩土地成为了千亩现代设施农业,农户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再次让广大农民朋友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农村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是实现脱贫攻坚的催化剂,催化了秀溪这个市级贫困村。


  记者 高小雅:“十几年前,秀溪村是泉港最偏远的乡村,山路十八弯,村里人都往外跑,现在,秀溪风景如画,山货紧俏,山外的人都往山里跑,秀溪村成为了明星村。”

  秀溪村的今天,对于村民廖玉山来说,想都不敢想,四十年前的今天,他是生产队里的主要劳动力,为了一捆甘蔗能卖到山外去,得起早摸黑,饿着肚子挑着重担,走几十里的山路,还不一定能把甘蔗卖出去。


  时下正值寒冬,但是,群山簇拥下的涂岭秀溪,却满山遍野郁郁葱葱,村里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古色古香的木质栈道直通山顶,花海农庄初具规模。畅游花海,亲近自然,这是很多人向往的乡村田园生活,常年游客不断,山货热销。



  从滨海渔村到内山小村,改革开放的政策犹如万里春风,让泉港一座座乡村焕发出盎然生机,荒坡变花海,乡村变景区,农家变乐园,带动乡村振兴和村民脱贫致富的村庄越来越多,泉港的樟脚古民居、土坑历史文化名村、峰尾古城、古县农业……一个个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经济就像百花盛开,在泉港大地的山坳里、乡村中、田野间逐渐绽放,真正成为了农民朋友们的“聚宝盆”,收获着一个又一个的丰收年。


点赞(351)
返回
顶部